“三农”,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0%、农业人口占总人口50%,虽然农业发展水平在全球倒数,但无论如何,“三农”是中国的支柱。只有“三农”发展起来,中国才壮大起来。

昨天见了一位朋友,聊及如何用大数据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因为时间短、话题重,我还没有太多答案,所以今天的文章,其实是一个提问。很抱歉,“干货”的没有。

作为第一产业,农业问题就是产业发展水平的问题。农村问题的根源是户籍制度二元化,所以户籍改革和农村城镇化是农村问题的核心。农民问题的悖论则是:农民是中国社会金字塔的最底层,所有负担最后都转嫁给农民,而农民又是整个社会素质和收入兼而下之的群体。大数据有何能耐,助力解决这些艰巨的问题?

一、政府有责任优化基础环境

“三农”是中国社会的公共性问题,所以是政府首先必须面对的。中国政府一边喊建设服务型社会,一边却任由包括“三农”问题在内的社会问题不断严峻,而控制社会资源却是一把好手,但无论如何,建立民主、开放、透明的社会,是政府躲不掉的历史责任。

为了以科技手段促进“三农”问题解决,政府有义务建立良好的大数据基础环境,实现“三农”公共数据共享机制。这些数据至少包括天气与气候数据、区域及行业经济数据、农业各领域的监测数据等等。

与美国Data.gov类似地,政府应以共享大数据平台为推手,鼓励各类组织开发数据公共服务和商业应用。

二、大数据促进新农业模式

从数据角度说,现代新农业是基于物联网的、数据驱动业务的新型业态。与中国传统的落后农业模式不同,新农业是工业化批量生产;但同时,新农业又能够基于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与标准化的折衷。

举个例子:根据传感器监测,灌溉系统可根据土壤温度和农作物需要,自动决定是否需要灌溉以及何种程度的灌溉。又如,生态农业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但害虫必定会客观存在、施肥又必须适量适时,这些都可以依照监测情况,基于数据分析进行。

事实上,今天的农业在产业形态上虽仍属于第一产业,相当程度上摆脱不了“靠天吃饭”,但是作为现代企业,它必须配备所有当代企业必备的信息系统,业务开展与决策管理必基于数据驱动。

三、大数据催生农业服务业

在中国,农民永远是弱势群体,既处于经济链的末端,又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例如,农产品价格忽高忽低,农民却总是吃亏的一方。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平台,为“三农“提供服务,基于第一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在国外兴旺的新领域。

例如,既然天气受控可能性差,农产品价格波动大,能够基于数据平台,向农民提供天气或价格保险,让农民的意外损失降低到最低?又如,通过整合土壤、农作物、畜牧运营以及经济数据,大数据服务公司可在云端为农民提供数据分析服务。

四、大数据创新涉农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涉农金融服务机构,面临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具有“三农”服务的社会责任,虽不能回本也必须开展小额农贷等涉农金融业务;另一方面,它们或者由于历史原因造成资金短缺,或者存款巨大但贷款业务、中间业务不能得到很好发展。

大数据有望帮助这些金融机构更好地开展涉农金融。在传统业务上,通过数据整合,有望实现更低成本;而作为银行,通过整合各种内外部数据,有望摆脱低价值客户占据主要成本、高价值客户不知从何寻觅、不知如何提供金融产品的境地。更有希望的是,通过整合区域数据资源,它们不仅可能让社区银行、村镇银行模式更加健康,也能与政府一起,实现区域和谐与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等经济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