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片:数据揭示了你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这句西谚,在大数据时代无啻于真谛,更被我们几乎视同信仰。

我们曾经庄严地宣告: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代表民主。纵然我们的家园仍然有可能被随意摧毁,数据开放带来的公开、民主、透明以及全民创新,使得“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成为共识。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和智慧的DIKW体系,将在更广泛的范围里颠覆旧有的垄断与坚守。

Making World with Wisdom! 用智慧创造世界,创造智慧的世界。这是我们的追求,这是我们的理想。通过大数据服务与创新,领诚科技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知识与智慧源泉。

然而,在流行“差不多先生”的这片国土,人们不喜欢精确。菜谱书上写着“盐少许”,能让精密得像仪器的德国人发疯。人们在预约时间时,不说“中午12点”,却喜欢说“差不多12点的样子”、“大概12点的时候”。即使是数据工作本身,统计变成了“统计+估计”,企业领导倾向于认为数据是“精确的错误”,而他的拍脑袋决策是“大概的正确”。

相当程度上,互联网给了国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或许这也正是很多人、很多企业“互联网恐惧症”的缘由。按照互联网应用的设计逻辑,一个按钮需不需要、放左边还是放右边、用绿色或是灰色,并不完全由产品经理说了算,而是基于用户行为观测数据来决定。

坊间流行一个案例:开发手机输入法的公司,经过大量观测发现,人们在输入字符时,出于天然的安全感,偏爱点击虚拟键盘中按键较为靠下的位置。这一统计结果,让输入法开发公司决定将按键的有效位置往下挪两、三个像素,从而明显提高了用户输入的正确性。

其实,这就是大数据。因为,它满足的基本条件:一、数据是多来源的、异构的;二、预测性分析占主导;三、数据分析嵌入到业务流程中。

中国的企业总爱赶时髦。大数据一火,很多企业成立大数据中心、建设大数据平台,管它有用没用,先安置几个人、申请些投资再说。结果,大数据中心形同虚设,大数据平台上没有数据,更遑论符合以上三个条件。

更恶劣的是,其他部门——不管是业务的,还是科技的——哪怕是为了避嫌,或者仅仅是因为“偷懒”,遇到、想到需要数据分析时,都会惯性思维一般地“拱手相让”:那是大数据中心的事,不要碰它。

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转型可谓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而传统应用互联网化则是数字化转型在落地层面的重要举措。因此,企业应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组织,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怎么改进用户体验?抛弃以领导为中心,真心以用户为中心。如何以用户为中心?数据说了算。应用互联网化,那就用互联网思维来设计和更新应用系统,用数据分析来优化和完善用户体验与用户界面。这就要求,系统必需记录、观测和分析用户行为习惯和个性偏好,通过用户画像等手段,实现用户聚类细分逻辑下的用户体验与用户界面的全面升级。

你必须用数据说话。如果你不用数据说话,数据就会替你说话。数据如何替你说话?数据会将你聚类到被用户斥骂“这是哪个白痴开发的烂系统”的那个群体中。

你不把用户当白痴,用户就会把你当白痴。用户说,不要让我思考。

写于成都-北京航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