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过,记住16个基本欲望的词汇没什么意义,确定哪些欲望对你重要才能让人生更加通透。

相信你已经明白,每种欲望都有其内在价值,各种欲望在不同程度上驱动着每个人。应该说,人与人之所以存在个体差异,正是因为不同欲望对每个人的驱动强度不同。

今天再聊5种基本欲望:荣誉、理想、社交、家庭、地位。 

荣誉

荣誉是对忠诚的欲望,对父母、种族、传统、文化、道德、宗教、国家的忠诚。

比如:小时候父母教你怎么做人,你以父母为荣;你遵从中国人的传统和习俗,你以祖先为荣;你表现出爱国主义,你以国家为荣。

对荣誉有强烈渴求的人,往往会非常看重名声、信仰、道德习俗和爱国精神。

荣誉欲望会激发高度的责任感,以至于有的人责任感过于强烈,不惜委曲求全。所以,人们常常会赞同:父母就要对孩子负责,法官就要对法律负责,军人就要对国家负责。

荣誉欲望强的人,往往会因做错事而羞愧和内疚。不能履行职责时,你感到羞愧;放弃原则时,你感到内疚。

荣誉欲望强的人,不能忍受羞愧和内疚,所以往往会负起责任,遵从道德规范。相反,荣誉欲望弱的人,很少感觉羞愧和内疚,也就不太在乎责任或道德规范。

对于父母、配偶、子女和朋友的忠诚并不相同,只有对父母的忠诚才属于荣誉欲望。对配偶的忠诚属于浪漫欲望,对朋友的忠诚属于社交欲望,对子女的忠诚属于家庭欲望。

学校是父母的精神象征(所以你称“母校”呀)。学生展现学校的精神,就是满足自己的荣誉欲望。例如,很多校歌表达了要求学生对母校的忠诚,而通过支持支持母校的校队,你也能体验到忠诚感,也就满足了你的荣誉欲望。

荣誉欲望会促使你自律。例如,圣雄甘地将自律视为承担道德责任的最基本要求。

如果夫妻的荣誉欲望不同,就容易在婚姻中引发冲突。例如,两口子因为坚持忠于各自的父母或传统而争执。如果两个人信仰不同,家庭冲突就几乎不可避免。

理想

理想是对社会公正和平等的欲望,它促使人们致力于改造世界。

理想促使人们参加公益组织,自愿为有需要的人服务、捐助慈善事业,或者为改善社会公共问题而努力,为了理想投身宗教团体。

理想欲望让人投入改造世界的工作中。例如,医生不开诊所赚钱,而为贫困地区的公共健康而作出奉献;或者放弃医院的高薪收人,专心解决公共卫生的政策问题。

一些著名的人道主义者,没有亲密的朋友,没时间关心自己的孩子。这是因为理想、家庭和社交是三种截然不同的欲望,他们把注意力全都放了社会问题上,并不关心自己生活中那些重要的人际关系。

理想会使人看重平等和公正的内在价值。公平是普世价值观,已经成为几乎所有法律的基本概念,但理想型的人会极度重视社会平等,他们看事情的重要程度,往往取决于与社会公正之间联系的紧密度。

理想型的人,永远考虑社会效益。他们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改造世界,他们愿意为社会事业而努力。为了实现理想,他们常常不惜以身犯险。例如,马丁·路德·金为了消灭种族歧视,不知疲倦地付出了毕生的努力。

社交

社交是与朋友和身边的人呆在一起的欲望。社交欲望相当程度上是寻求快乐,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和别人呆在一起时你更容易感到快乐。

即使动物也需要有玩伴。非洲大象会奔跑、转圈、扇动耳朵和鼻子,相互喷水,发出玩耍的声音。孩子们与同伴一起玩儿,相互追逐,用水枪相互扫射,大声嬉闹,其实和非洲大象蛮像的。

你的社交能力,取决于你能否心怀快乐和善意待人。如果你生活态度压抑,你就不太容易交到朋友。即使你遇见乐观开朗的人,也不容易成为朋友。

社交型的人需要置身人群,并不仅仅是为了寻欢作乐,而是为了得到一种基本的幸福感。他们被社交欲望驱动,去寻求他人、结识他人、吸引他人。他们不能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当他们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到快乐。

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社交。 如果你觉得交际太多,就会感到与他人交流是沉重的负担;反之,如果你渴望交流而不得,就会感到孤独。例如,企业家参加了连续几天的峰会,会渴望赶紧回家清静一下;工程师连续加班写代码,会希望和朋友吃饭聊天吹吹牛。

羞怯的人并非没有社交欲望,只是害怕被拒绝。其实羞怯的人社交欲望并不低于平均水平,他们只是很容易感到尴尬,既向往、又害怕追求快乐。

交朋友和保持社会联系,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体现。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的基础,就是是社交孤立,患者往往在社交上有所退缩。

独处是一种正常的需求,它不属于社交退缩。人都时不时都需要自己呆一会儿,有的人天生就喜欢一个人的清静;喜欢独处的人,社交需求可能很低。只有在独处时感受到深刻的悲伤、或出现精神症状的迹象时,才需要考虑出现心理障碍的可能性。

社交可以是一种手段,也可以是一种目的。有的人参加俱乐部或社会团体,只是为了建立商业人脉,这样的社交就只是一种取得事业成功的手段(满足权力欲望)。有的人参加俱乐部是为了取得声望,这样的社交就是一种给别人留下印象的手段(满足地位欲望)。只有当人是为了寻求友谊与人交往时,才能称为社交欲望。

家庭

家庭欲望,就是对抚养和关爱后代的欲望。

家庭欲望是父性和母性本能。一头母象,可以冒着生命危险,锲而不舍去救洪水中的幼崽;你作为父母,愿意花大量时间照顾孩子、为他牺牲奉献,而不是将他带到这个世界就不管不问了。

有的人养育需求旺盛,享受被需要的感觉,喜欢看着孩子、动物甚至植物成长。但家庭欲望很狭窄,你可能对照顾别人的孩子不感兴趣,可能并不喜欢宠物、也不种花养草。或者说,为人父母是人类的基本欲望,而养育需求是某些人真实存在的,但并不是人类共有的基本欲望。

为了抚养自己的孩子,许多父母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他们可能会坚持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只是为了赚钱养家;他们身兼数职或加班熬夜,就是为了给孩子存钱读大学;有的人将自己的健康器官,移植给自己生病的孩子;有的人照顾身有残疾或罹患慢性疾病的孩子,付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几乎所有人都会说,尽管要作出牺牲和奉献、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养家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亲子之间的联系纽带是非常特殊的。检察官强迫莱温斯基的母亲出庭作证指控她的女儿,整个美国都愤怒了;但在中国的特殊年代,子女出卖父母却非常常见。

对家庭的渴求程度上,个体差异十分巨大。有人想要多子多孙,把时间都花在养育孩子;有人则对孩子根本没有兴趣。

地位

地位是对名声的基本欲望,表现为吸引注意力的欲望。

刚出生的小鸟,叽叽喳喳吸引父母的注意,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样地,地位对人也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因为地位会带来更好的抚养和照顾,遇到灾难时往往有优先存话下来的可能。当“泰坦尼克”号沉没时,上流社会的乘客优先得到了上逃生船的机会。

地位欲望强的人,往往追求在这个世界中“上位”。他们想要成为“那谁”;他们希望富可敌国,让别人都对自己的富有叹为观止;他们往往会被豪宅、高档服装和昂贵跑车所吸引。皇室、名人和上流社会让他们印象深刻。他们极其关心自己的名声,关心别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即使有一点超越大众的地方,他们也会觉得很重要。他们会享受地位带来的关注。

反之,地位欲望弱的人,往往对奢侈品和名声不感兴趣。即使别人对他们有错误的印象,他们也不在乎,因为他们不太关心自己的名声。

大多数社会都高度看重地位,所以有钱人很少会和穷人结婚。尽管他们有时会陷人爱河,但地位欲望和对社会等级的态度,会打消有钱人去选择穷人结婚的想法,因为这种行为会被视为“降低身份”。而另一方面,穷人却往往会梦想“嫁个有钱人”,就像王子遇上了灰姑娘、麻雀变成了金凤凰。

一般来说,人们会寻求自己觉得舒适的地位等级。削尖脑袋想挤进上流社会的人,会为了地位而拼命奋斗;平等主义者则完全无意于地位。他们的地位欲望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被强烈欲望驱动着,后者则企图回避它。不过大多数人则追求适度,尽力平衡自己对高地位和低地位的不同欲望。

所有的人类社会,几乎都有地位等级制度,以此确立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位置。例如,中国曾经给所有人划分阶级成分,就像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它几乎决定了你能做什么工作、和什么人结婚、吃什么食物、与什么人交往。

地位意识无处不在。例如,在停车场,地位高的人享有专用车位,或者被安排在更接近大厦的车位;在公司,地位高的人办公室更大、离老板更近。社区、俱乐部、豪华服饰、高档跑车等等,都是地位的具体表现。

公司喜欢用职位来加强或削弱人们的地位感受。地位欲望强烈的人跳槽,他可能会花更长的时间去争取自己的头衔,而非薪水和福利。许多人用职称而不是薪水来衡量自己的事业进展。在学术界,名校教授的工资未必很高,但清华北大的地位感仍让人们趋之若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