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家、有了孩子,你的人生就不一样了。

你爱自己的孩子,这当然是真的;但你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常常是你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

你很可能不是培养孩子做自己,而是强迫孩子按照你的“旨意”行事。

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获得积极的满足感,如何应对常见的家庭问题。

四项基本原则

针对家庭关系,16种基本欲望理论提出了4项基本原则:

  1. 家庭原则:亲子关系受到荣誉和家庭这两种相互独立的基本欲望的影响。
  2. 独特原则:子女和父母在欲望图谱上可能存在极大的差异和不同。
  3. 独立原则:子女必须学会满足自己的基本欲望,而非父母的。
  4. 宠爱原则:父母天生倾向于宠爱那些能满足父母基本欲望的子女。

按照家庭原则,亲子关系同时受到荣誉和家庭两种基本欲望的影响:将子女与父母联系起来的是荣誉,将父母与子女联系起来的是家庭。

荣誉欲望较强的人,极其在乎自己的父母、文化背景、道德伦理以及民族传统。

家庭欲望较强的人,喜欢养育自己的孩子,不惜为此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荣誉和家庭两种欲望,使父母和子女克服与生俱来的重重障碍去建立亲密关系。即使子女并不喜欢父母做的事,荣誉欲望依然会让他们忠于自己的父母;即使父母对子女感到失望伤心,家庭欲望依然会让他们对子女付出爱。

荣誉欲望较强的成年子女,愿意多陪伴年长的父母、给他们一些经济和精神支持。荣誉欲望较弱的成年子女,在父母需要帮助和资助时往往不会伸出援手。

家庭欲望较强的父母,热爱养育自己的子女。他们会想生一堆孩子,调整自己的各种安排,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在家陪孩子。

家庭欲望较弱的父母,往往会觉得养育子女没有乐趣,更像是一种负担。

除了荣誉和家庭之外 ,独立欲望也会对对亲子关系有所影响。这种欲望让子女生来就渴望自立自主。

随着子女日渐长大,父母影响他们的可能性不断降低(独立原则)。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基本心理在5岁前就已形成,并开始表现出青少年的反叛心理,14岁时父母控制、影响子女的机会就几乎不存在了。

亲子关系也会受到欲望图谱差异程度的影响。如果父母和子女的匹配度较高,他们就可以利用亲子关系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比如,好奇心强的父母和子女可以一起出门旅行或下象棋。

反之,如果父母和子女的匹配度较低,他们只能到亲子关系之外去寻求别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比如,好奇心强的父母很难和自己好奇心弱的子女进行思辨交流,他们不得不去找别人。

这也会影响各种亲属关系。只要欲望图谱匹配,兄弟姐妹之间可以利用亲属关系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反之就不行。

父母的心理需求可能与一些子女相符、与另一些子女不符。如果父母的目标、价值观或气质与子女越符合,就越容易接纳子女。

其实,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存在一种潜在需求:通过父母、子女或亲属关系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以权力欲望为例

权力欲望使人渴望感受到自己的影响力和胜任力。通常情况下,要满足权力欲望,需要获得某种程度的卓越成就。

但对于父母而言,子女最普通的日常行为就可以让他们获得权力欲望的满足感。比如,新父母看见自家孩子第一次糟糕地跳跳芭蕾,就会吹嘘说:这可是未来的《天鹅湖》舞蹈家。他们将自己孩子最普通的表现当作天才特征,看见孩子捡起一个球,就会想象他将来在比赛中赢得奖杯的样子。其实,父母只是利用子女的早期成就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

有时候,父母在自己的生活中并没有获得期望的影响力或成就,就可能将自己的野心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孩子长大后完成自己未曾实现的目标。父母期待子女成为了不起的运动员、成功的企业家、著名的科学家等等。他们是在期待子女的行为满足自己的权力渴求。

当成就取向型的父母用子女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比如,一个孩子篮球打得不错,他父亲就会指望他能成为乔丹那样的明星。这让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很难感到篮球的快乐。

如果野心勃勃的父母遇上没什么野心的子女,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父母努力推动孩子追逐成功,孩子则会拼命反抗。由于父母的期待和要求超出了子女的能力,亲子关系就会产生裂痕。野心勃勃的父母无法理解 孩子为何如此胸无大志,甚至怀疑孩子的脑子是不是出了问题。而子女则觉得父母太过专横霸道,对自己控制太多,甚至可能会离家出走。

如果缺乏野心的父母遇到胸怀大志的子女,父母觉得权力、影响力或胜任力这些东西很不舒服,他们会主动回避取得成就的机会。他们期望孩子和自己一样,保持中庸就好。他们不会鼓励自己的子女去追求野心勃勃的梦想。

以好奇欲望为例

中国式父母,几乎总是期望自己的子女喜欢学习、并且成绩优异。孩子花太多的时间读书,眼睛近视了,甚至患上日益严重的社交孤僻症,父母却不以为意,反而为孩子爱读书而高兴,他们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如果父母遇到好奇心不强的孩子,他们会为了孩子不喜欢上学而深受打击。他们会觉得,子女不好好学习,是对家庭价值观的拒绝和背叛。

有的父母会帮子女做作业,以此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帮助孩子反抗学校沉重作业负担的父母不在此列。]其实,通过举家外出旅行度假、探索新环境,可以满足整个家庭共同的好奇欲望。

以接纳欲望为例

父母能够给予子女的最珍贵礼物,就是接纳他们本来的样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发展出积极和自信的性格。

如果父母不表现出正向的接纳,子女终生可能都要寻求接纳感。如果父母彻底拒绝接受,子女可能因此丧失自信,变得愤怒或抑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儿童成长早期,父母的拒绝会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些问题很难解决,将一直持续到成年期,甚至终身难以克服。

不光是子女需要父母的接纳,父母也需要子女的接纳。粘人的父母缺乏自信,子女任何形式的不赞同、批评或拒绝都会造成他们的过度反应。他们需要频繁和持续的保证,确保孩子一直爱着自己,经常会重复提及自己为子女所做出的牺牲,以便让子女接纳和认可自己。

粘人的父母被批评时会反应过度,但自己却极喜欢批评别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他们总是努力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没办法否定、批评自己,以免毁掉他们所需要的接纳感。

于是,可怕的恶性循环出现了:父母批评孩子;批评让孩子感到愤怒;当孩子感到愤怒并反击时,父母变得更加没有安全感,于是对孩子就更加挑剔苛求。这种相互攻击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亲子关系完全无法得到改善。

粘人的父母希望孩子永远留在自己身边,不鼓励他们成长或离开。例如,虽然孩子有音乐天赋,父母拒绝孩子离开家庭,不让他有机会独立成长。如果孩子坚持离家学音乐,父母甚至以断绝亲子关系相威胁。

当然 ,粘人的子女也很多。粘人的孩子不停地寻求成年人的认可,并且对不同意见和批评反应过度。他们极度渴求关注,在家庭或学校里都会引发行为问题。例如耍性子、总是愁眉苦脸、回避挑战。粘人孩子的行为问题常常很难矫正,不管父母给予多少爱或关注,都永远不能让孩子得到满足

接纳欲望较弱的父母和子女更容易感到安全和自信。这样的父母知道孩子们爱自己,很少需要什么保证。他们能够将自己的需求和子女的需求分开,不会将子女的独立视为一种威胁。这样的子女也是如此。

…………

以安宁欲望为例

家庭关系是满足安宁欲望的重要途径。比如,有些人一感觉压力山大,就会选择和家人一起呆几天,放松一下。

家人的陪伴可以提供深层次的心理安慰,尤其是在人们遇到恐怖事件、受到惊吓的时候,身边有家人陪伴总是好过单身一人。当孩子受到惊吓时,总是会本能地回父母身边。当家人去世时,整个家庭都会聚在一起,相互安慰。

接受孩子的个性

知识分子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成为学者,从商的父母希望孩子将来创业,身为农场主的父母希望孩子将来继承家业。有时他们会梦想成真,但也有很多时候,子女踏上与父母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父母往往心怀期待,希望子女的行为只是一时的年少反叛。一直到很久以后,父母才终于意识到,子女并不是自己人生的延伸。

如果父母和子女的欲望图谱差距很大,有时子女所寻求的生活方式,父母可能根本看不上眼(独特原则)。误解、争吵、日常独裁都有可能出现。比如,野心勃勃的父母觉得孩子该上法律学校或念医学院,但胸无大志的子女更喜欢先去世界各地旅游一两年,然后才考虑找工作。家庭取向的父母会觉得孩子应该抓紧找人结婚生子,但追求浪漫的子女可能更喜欢保持单身。地位取向的父母向孩子施压,要他搬到更好的社区,但追求平等的子女更喜欢生活在城市的破旧小区。

子女必须学会满足自己、而不是父母的基本欲望,只有这样才可能过得开心(独立原则)。父母的职责是教会子女如何去做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向子女施压,要他们成为父母的副本。不是所有孩子都会和父母一样,如果父母强迫子女做出违背本心的改变,只会造成非常糟糕的后果。

子女成长到14岁之后,父母就更不该继续坚持要他们做出对抗自己基本欲望的改变。父母可以试着去改变子女的一些行为,但孩子的心理本质不可触碰。所有企图对抗天性的努力终将徒劳,只会引发各种悲剧。

如何分辨亲子关系中的问题是否来自基本欲望的不匹配?一般来说,如果父母和子女反复因为同一个问题而争论吵架,其根源就可能是某个或某些基本欲望的不匹配。这种争吵的反复出现,正是因为父母企图施压让子女违背自己的天性。子女如果要满足父母的期待做出改变,就无法真正快乐。即使无休止地持续下去,父母与子女的争吵也永远不会有任何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