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的内容比较专业,你一定觉得有点枯燥吧。

所以我今天先给你讲个故事。

从前,国民党军队有一位张发奎上将,是一位抗日名将。他写了一本回忆录,叫做《蒋介石和我》,里面记录了蒋介石和孙元良将军的故事。

有一次,孙元良违纪违规,蒋介石下令枪毙他。孙元良请求和蒋介石通电话,获得了特别批准。

孙元良在电话里说:“我,孙元良,在此向校长报告。我跪在您面前,您下令要枪决我,是应该的。我活着是您的学生,死后也永远拥护您。”

蒋介石听后,下令推迟行刑。

后来,蒋介石秘密把孙元良派往日本。回国后,蒋介石再次启用了他。

又一次,淞沪会战最紧张的时候,孙元良作为指挥官,居然跑到百乐门舞厅去跳舞。张发奎只好跑去向蒋介石报告。

蒋介石干脆地说:“枪毙他!”

但是张发奎不敢枪毙孙元良。他觉得,蒋介石也就是说说而已。

为什么蒋介石对孙元良格外开恩?道理很简单:孙元良是蒋介石的人。生是蒋的人,死是蒋的鬼,就像老话说的,他就是蒋身上的一块肉。蒋介石要杀孙元良,其实就是割自己的肉。

显然,割自己的肉很痛,能不割就尽量不割。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他之所以哭,因为那是割自己的肉啊。

如你所知,黄埔军校是蒋介石起家的基础,黄埔前几期的学生撑起了蒋家王朝。一般人去见蒋介石,得叫委员长,喊的是官名。但黄埔学生不同,不管是见面还是打电话,都是直接叫“校长”。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

与蒋介石有关的人,可以分为黄埔学生或与黄埔无关的,以及蒋介石心里是否认为你是他的学生。不管你是不是和蒋介石有师生名分,在他的心目中,有人可以喊校长、有人喊校长他是不认账的。这样就用一个“田字格”把蒋介石与身边人的关系区分开来。

关系最远的,就是你与黄埔无关,身份上不是蒋的学生,也没有什么私人交往,蒋也就不可能把你当学生、亲信来看待。这种关系,自然就是公事公办。

近一点的,就是你是黄埔学生,与蒋确实有师生名分,但名分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蒋是不是在心中把你当学生。虽然有些人确实是黄埔学生,但在蒋的心中距离其实蛮远的。如果你处处以黄埔学生自居,就很容易出问题。

孙元良就不一样了。他不仅与蒋介石有明确的师生关系,也在蒋介石心中属于优秀学生行列,是蒋介石核心“十三太保”[黄埔学生中最宠爱的十三个门生]中的一员。身处田字格右上角的孙元良,蒋介石怎么舍得杀他?

如果你在单位是当头儿的,你可以用类似的田字格来分析你的下属。

很简单:下属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忠诚也很重要。只有能力强、忠诚度高的人,才是你的好下属。

很多人觉得单位领导任人唯亲,尤其是新官上任时。为什么这样?因为下属不服气,他可能觉得上位的应该是他,心中充满敌意。或者虽然没有不服气,但他的工作方式、思考方式与你不同,他不乐意配合新领导。

为了能够尽快开展工作,“新官”只好选择有感情、也愿意支持自己的人。这就是所谓“任人唯亲”、“拉帮结伙” 。

从上面的田字格你就明白了,用熟人、用自己信得过的人,是短时间巩固领导地位的一条捷径,让工作容易推进。因为你没有时间来熟悉和了解那么多的下属。

李嘉诚说:“成功的管理者都应该是伯乐,要不断地学会甄别、选择比他更聪明的人才。不过,挑选团队,忠诚心是基本。”

可见,忠心是用人的必要条件。

但是,在后面的发展过程中,你是应该悄无声息地“走马换将”的。“忠”的水平没有动,“能”的水平要往上走。

因为“忠诚心是基本”,所以田字格的左侧,你根本不用考虑。既不忠又无能的人自不必说,虽有能力但不忠诚的人也是有害无益。

 

你需要聚集又有能力、又有忠心的人。他们“德才兼备”,能成为你的得力干将。

但现实往往残酷,你能得到的可能是忠诚于你、但能力不太行的人。你需要做的,是化“忠”为“能”,把他们弄到右上角去。

怎么做?你可以将右下角再作细分,画一个小的田字格,得到4种人:

  • 特别忠诚,能力稍强的人;

  • 特别忠诚,能力很差的人;

  • 一般忠诚,能力稍强的人;

  • 一般忠诚,能力很差的人。

第四种拖垮团队的人,你要无情地放弃他们;第一种是值得你培养、要想方设法把他拉到右上角的人。

不过,能否让左上角[能力强、忠诚度差]的“捣蛋鬼”产生忠心?这是你面临的另一项挑战,也是我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