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旧作,今天看来是耶非耶?Anyway,聊笑大方吧。

第一代咨询公司被称作“点子公司”,曾经辉煌一时,引来阵阵叫好声。后来点子公司像流星一样迅速陨落,据说是由于“馊点子”。人们把一些企业的衰退归罪于点子公司,却忘记它们的飞黄腾达正是靠着“点子”捧起来的。其实,“点子”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执行“点子”的那些人;点子公司的衰落是时势使然,更由于外国咨询公司的大规模挺进。

点子公司好土!看人家咨询公司,高薪聘请留洋博士,到企业里散发大量调查单、进行大量长时间谈话,最后写出又厚又重又深刻的咨询报告,洋洋洒洒,理直气壮。我们的企业低头了、服气了:人家说得在理呀!于是僵化着、固化着执行,满心期望迎来一个阳光铺路的美好明天。可惜冠冕堂皇之下,企业知道自己的脚有多疼:巨资换得的咨询报告并不是自己需要的“鞋”,仔细研究之后更发现,咨询公司所讲述的多不过是企业早已知道的事实。

于是咨询公司的形象一落千丈,越是著名、越是响亮,就越是遭到质疑甚至否定。不管是“洋师爷”还是“土师爷”或者土洋结合的“变脸师爷”,请过的后悔不迭,没有请过的开始观望、徘徊、怀疑、甚至庆幸。

同时遭遇敌视的还有IT外包业务。按说,由于IT人才难得更难留,由于IT技术发展迅猛而一般企业并不专注于IT,企业保有一支宏大的IT队伍既不经济、也不合理,把IT业务外包给IT专业公司,企业可以专心致志开展自己的核心业务,即使不一定更省钱,至少可以得到更好的服务。

实际情况却让IT外包大跌眼镜。中国的企业,很多并非真正的企业,权力本位的它们不会放弃IT这种“权力”。何况,我的数据、我的软件,怎么能放在你那里,我怎么能够放心?!纵然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即使我的员工素质低,即使我的IT队伍技术差,那总是我自己的兵,用着放心、看着省心,花钱多少不是我关心的事,业务好赖也无关大局,一切关键在“政绩”,一切核心在“官运”。

但是,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都渴望得到“外脑”的帮助,因为“墙外开花墙内香”,因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于是聘请专家学者,从著名的大学、从权威的研究机构。却不料,白发苍苍的专家学者们,纸上功夫深似海,实践经验终觉浅,更兼“拿人家的嘴短”,以及“不是我不明白,IT变化实在快”,专家学者们或者头头是道而语焉不详,或者唯眼色脸色是瞻,见杆爬、顺风倒。

偏有IT公司的几位毛头小伙,却谈吐不凡、出语惊人。他们高昂着的年轻头颅里面,居然装满智慧;他们傲视一切的稚嫩目光,居然喷洒深沉;他们象征见识短的长发,居然飞扬出诱人的激情!一而再、再而三地,慧眼识人的企业老总们见识了毛头小伙的少年老成,逐渐与他们成了了忘年交的朋友,出了事情请他们支援,没有事情也常在一起聊聊天,咨询咨询业内业外的风云变幻。慢慢地,毛头小伙们成了企业的“自己人”,像员工一样自由自在地进进出出,虽然在企业里不一定拥有明确的位置,倒实实在在是领导的心腹, 领导不仅肯听从他们的建议和劝告,而且时不时把企业的事情全盘托付于他们。于是,他们像咨询一样为企业出谋划策,他们又像外包一样把企业的业务当成自己的工作。

“外包式咨询”就这样悄然兴起。敢于把外包式咨询当作业务甚至主业的公司,通常拥有多年IT集成与服务经验,与客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客户的业务了如指掌。它们通常专注于IT咨询,偶尔也涉足IT监理,但常常并不使用咨询、监理之名,它们替客户规划IT战略、安排信息化计划、进行项目招标、监督项目执行,甚至直接帮客户实施项目。作为咨询公司,它们并不专业,因为它们鲜有咨询职业背景,也缺乏成体系的咨询方法和咨询工具;作为外包公司,它们并不专注,因为它们通常真的替客户着想,并不急于把项目拢到自己口袋里;作为IT公司,它们并不典型,因为它们的业务模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IT公司。

如今,外包项目很难承揽,一般是国际企业、民营企业愿意外包少量IT业务,却往往被规模较大的IT公司抢掠而空;咨询业务很难开展,全球著名的大型咨询公司也常折翅断羽,IT咨询业务更是似有若无;受经济整体气候的影响,甚至IT整体上都低迷了。狭缝之中,外包式咨询悄然成长,也许因不伦不类而不被投资商看好,但一枝独秀的它们,日子过得滋滋润润的,风景也好看得很。

2004.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