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这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由于史料欠缺,人们对耶稣的真实生平知之甚少。这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在美国的偏僻乡镇,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被人打死,是不可能引起人们关注的。

耶稣降世

耶稣降世的时代,罗马统治着犹太人,统治者扶植希律为傀儡王,对犹太人的信仰较为宽容。但犹太人本身却很不争气,传统犹太教分化为四个主要宗派:

  • 撒都该人:由祭司、贵族和富商组成,顺从罗马管辖犹太人;
  • 法利赛人:由文士和律法师组成,强调谨守成文或口传律法;
  • 奋锐党人:由下层反抗分子组成,具有狂热的武力倾向;
  • 艾赛尼人:严守教规,主张隐修,奉行公社制。

耶稣诞生的时代,犹太人爆发过多次独立运动,企图将以色列从罗马统治中解脱出来。他们以大卫之名为号召,宣称弥赛亚即将来临,然而他们遭到罗马当局的残酷镇压,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在这样矛盾与纷争的背景下,耶稣降世来到人间。“耶稣”这个名字,在希伯来语中的含义是“耶和华是救主”,但在当时其实是很常见的名字,“耶稣”本是希伯来语“约书亚”的音译,而约书亚是旧约中摩西的继承人。

耶稣出身贫寒,家住拿撒勒,但由于罗马政府的人口普查,他于母腹中来到伯利恒,母亲马利亚将他生在马槽中。父亲约瑟据传是一个木匠,不过与今天的木匠不同,他的工作更类似于今天的建筑工。从人的角度看,约瑟不是耶稣的生父,他可能被人视为私生子。

耶稣幼年时生活在社会下层,家境穷苦、兄妹众多,而拿撒勒也是个破地方。父亲约瑟可能在耶稣十多岁时就已去世,少年耶稣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维持家中生计,如果他是子承父业,他的造房生计收入微薄,社会地位很低、甚至比农民更低。

耶稣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又背负着私生子的屈辱之名,每天遭受乡邻的嘲讽白眼,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他悲凉地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耶稣自称]却没有枕头的地方。”

不难想见,少年耶稣一定亲眼目睹过统治者为非作歹、法利赛人的死守律法、富人的横行、穷人的无奈,这为他未来传道和收徒埋下了福音的种子。

电影《小弥塞亚》中的少年耶稣形象

耶稣传道

可能由于贫寒,耶稣在30岁尚未结婚,却开始出来传道。他没有受过教育,为何有能力传道?

有理由相信,耶稣的整个成长过程都深受犹太教影响,深知弥塞亚是历史的必然。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不断坚定弥赛亚的观念与使命,同时耶稣身为大卫王后裔,深感有责任拯救犹太人。

另外,有学者通过古代经卷推测,耶稣曾在东方生活过,吸收了一些东方思想。

也可以推测,当耶稣身为希律王建筑工地的“民工”,亲眼看见气势恢宏的王宫、剧院、圣殿只是充满污秽的“贼窝”,他心中一定难以抑制国恨家仇,发誓要依据律法施行审判。

耶稣传道之初,遇到他的表兄约翰。约翰“不吃不喝”,过着严格的清规生活,可能属于艾赛尼人。他在约旦河给人施洗,喊着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于是耶稣也接受约翰的施洗,并在旷野度过了40天不吃不喝的考验,之后便开始传道,也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耶稣受约翰的影响很大。约翰见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前来受洗,骂他们是“毒蛇的种类”,耶稣在讲道时也使用过“毒蛇的种类”。可见当时耶稣是继承约翰的,约翰可以说是耶稣的老师。不过,约翰是利未支派的祭司,耶稣是犹大支派的大卫后裔,所以约翰是为耶稣“修直主的道路”的。

施洗约翰为耶稣施洗,委罗基奥和达芬奇,1472–1475

耶稣收徒

可惜没过多久,希律王逮捕并杀害了施洗约翰。耶稣十分震撼和悲痛,但这也成为耶稣的转折契机,他迅速成为信众的精神领袖。

公元28年,耶稣决定绕过耶路撒冷和耶利哥,穿越撒玛利亚的崎岖高地,开始往北传道。他不断发出“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的信息,在短短两年之内,耶稣的名声传遍四方。

此时,耶稣开始招收门徒,是为“十二使徒”。他深信神的国即将降临,十二使徒代表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

耶稣拣选十二使徒, 多米尼哥·吉兰达奥,1481

耶稣因此成为大众的希望,他们期盼耶稣带领以色列人反抗罗马,渴望在耶稣的带领下复兴以色列。然而耶稣的神国却不是地上的以色列国,于是一些追随者逐渐失望,“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

耶稣老家拿撒勒的乡民更瞧不上他。他们觉得一个穷小子、木匠的儿子不会有什么本事,鄙夷道:“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他们不相信耶稣的智慧和能力,根本不愿意听他讲道。

耶稣在传道过程中,经常施行医病赶鬼的神迹。在不信者看来,这无异于招摇撞骗。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弟弟们,也不相信耶稣,甚至还讥讽耶稣,他们对他传道所产生的影响感到困窘,耶稣的神迹引起光怪陆离的议论,也都不是他们所希望的。

耶稣受难

耶稣的三年“创业”,震动了地、感动了天,让全地的万千人追随,却也让一些“大公司”胆战心惊:法利赛人觉得他抢了饭碗,因为耶稣剥夺了他们的律法解释权;撒都该人觉得他夺了权柄,因为耶稣动摇了他们的管控力。

耶稣对此心知肚明。“神的国近了”,就需要重塑以色列民族,“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就意味着神将重新统治大地,罗马人可能觉得他在领导一场叛乱。耶稣多次提醒门徒,他将会被逮捕、遭到严刑拷打,最后将被“挂在木头上”杀害。

耶稣的一次大胆行动加剧了这种可能性。当他来到圣殿敬拜,看见整个圣殿都充斥着商贩,他不禁怒火中烧,推倒换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之人的凳子,将买卖人统统轰出了圣殿。他又治好殿中的瞎子和瘸子,使很多人围观赞美他。这让大权在握的祭司长十分恼怒,开始动心思除掉他。

但耶稣并不惧怕。他反而主动发起攻击,斥责法利赛人,说他们假冒为善、瞎眼领路,必将大祸临头。他控诉他们:闭锁天国的门,自己不进,也不准别人进;勾引别人入教,却让人堕入地狱;人前显出公义,里面充满假善……他指斥他们是蛇类,鞭打、追逼、杀害先知和智者,他咒诅他们遭受地狱的刑罚。

临难前夕,耶稣的心理状态是复杂的,他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但是他大义凛然,亲赴耶路撒冷受死。

耶稣对罗马并没有威胁,他说“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神”,支持给罗马政府纳税。祭司长阴谋逮捕耶稣、将他解送罗马总督[亦译巡抚]本丢·彼拉多(Pontius Pilate)后,总督多次审问都认为“我查不出这人有什么罪来”,打算将耶稣责打一顿,当堂释放。然而大祭司和撒都该人鼓动暴民闹事,彼拉多出于“维稳”考虑,下决心将完全无罪的耶稣钉了十字架。

耶稣被钉十字架,12世纪插图

耶稣真实

耶稣的历史真实性是公认的事实,但由于史料缺乏,很多细节都缺乏依据,人们甚至不确定耶稣生于何年何月,也不清楚耶稣究竟有没有、有几位弟弟妹妹。

对耶稣最清晰的历史记载,来自与耶稣同时代的历史学家约瑟夫(Flavius Josephus)。他本是法利赛人,曾担任犹太军领袖反抗罗马统治,后归顺罗马政府,并写下《犹太战史》和《犹太古史》两部恢宏的历史巨著。

在《犹太古史》中,约瑟夫这样记述耶稣:“此时,有一位智者,名叫耶稣,他有佳美的行为,并因自己的德行而著称。在犹太人及其他民族中,有许多人跟从耶稣,做了他的门徒。彼拉多将他定罪,并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然而,那些已经成为耶稣门徒的人,并没有因此而背弃自己门徒的身份。他们宣称说,耶稣在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第三天向他们显现,耶稣已经复活了。因此,耶稣可能就是那位弥赛亚,众先知已经就他做出了奇妙的预言。 而且,那些因耶稣基督而得名的基督徒们,迄今为止仍然还没有消失。”

他说得没错,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基督徒也仍然没有消失。然而后世学者却持续攻击这些内容,认为是基督徒伪造的。其实,仅从约瑟夫对耶稣的记载远少于施洗约翰,即可驳斥这种无端的怀疑。

另一份史料来自罗马历史学家塔西图(Cornelius Tacitus)。此人对罗马帝国不怀好感,在著作中夸大罗马人的错误。在他的《编年史》中提到了耶稣受难:“所有来自人的安慰、太子的礼物、供给众鬼神的香烛,都无法赎清尼禄王焚烧罗马城的罪名。当时基督徒人数愈来愈多,招致罗马人的厌恶,为了压制自己焚烧罗马城的谣言,尼禄王假焚城之罪于基督徒身上,并对他们严施酷刑。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基督,在罗马皇帝提庇留在位期间,被统管犹大地的罗马巡抚本丢彼拉多处死。这种迷信虽曾一度被压制下来,但后来又死灰复燃,不但在犹大地,而且一直漫延到罗马城。”塔西佗对基督徒持有消极评价,因此这些记述极不可能被基督徒伪造的。

还有一些史料来自哲家学游斯丁(Justin Martyr),他长期研究亚里斯多德、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自以为已寻见哲学的最高目标、认清神的真象,但有一天在海边偶遇一位基督徒,他受感归信基督。他上书罗马皇帝为基督教辩护,其中引用了来自罗马皇家档案彼拉多的报告。他说:“‘他们刺穿了我的手、我的脚’这句话是描写钉子如何把耶稣的手、脚钉在十字架上;在他被钉十字架后,钉他的人掷骰子分了他祂的衣服。这些都是事实,可以从彼拉多下令所记的《行传》中找到。”游斯丁还说:“凡是基督所行的神迹都可在彼拉多的《行传》中找到。”

尽管长期以来,学者对耶稣生平的细节持有广泛不同的意见,但有两个事实是普遍同意的:

  • 耶稣接受施洗者约翰的洗礼;
  • 耶稣被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钉十字架。

关于耶稣生活、童年、家庭和居住地点,存在诸多无法确定的争议。不过,关于耶稣和他的追随者,有八个元素可以被视为历史事实:

  • 耶稣接受施洗约翰的洗礼。
  • 耶稣召唤十二门徒。
  • 耶稣洁净圣殿引来争议。
  • 耶稣在耶路撒冷被罗马人钉死。
  • 耶稣是加利利人。
  • 耶稣的活动范围限于加利利和犹地亚。
  • 耶稣被害后,门徒继续传教。
  • 耶稣的门徒受到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