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教授开了一门《国际政治学》课程,开篇讲了一个思想试验:

假如你是一枚生活在二战前夕的英国人,面对纳粹发动的疯狂战争,你会向纳粹妥协让步,还是勇敢站出来努力反抗?

你八成会说:不能妥协!纳粹如此邪恶,必须反抗啊!

然而,如果你穿越到二战之前的英国,你真未必这么想。

为什么?二战爆发时,惨烈的一战才刚刚过去20年。由于工业革命,战争也被工业化,杀人效率显著提高,机枪一扫,战死疆场的士兵一天就可达几万人。

四年战争下来,英国阵亡了上百万人,战争规模超过了人们的想象。然而战争结束之际,大家面面相觑:这场该死的战争,究竟是为了什么?

你作为二战前的英国人,有两个家伙站在你面前:

  • 一个家伙说: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保太平!只要有技巧,希特勒也是能够按住的。

  • 另一个家伙说:我们必须马上强硬对付希特勒!哪怕枪林弹雨、作出再大牺牲也在所不惜。

你会支持谁?

其实,前者就是张伯伦,后者则是丘吉尔。

现在的你,当然毫不犹豫:没说的,支持丘吉尔!

但是如果你穿越到当时的英国,设身处地想一想,恐怕你就没有那么理直气壮了。

当时的英国和法国都不想打仗,他们同意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同希特勒签署了《慕尼黑协定》。

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回国后,得到了英国人民热情的欢呼,大家都在庆幸:终于避免了可怕的战争!

人们痛斥丘吉尔:你这个战争贩子,愚蠢又讨厌!

如果你就在现场,你会欢呼张伯伦、大骂丘吉尔吗?

换个角度:如果你当时是一枚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看到《慕尼黑协定》签订,你选择继续在德国生活,还是考虑赶快移民呢?

当时的你当然无法预测:留给你犹豫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了!


再换一个假设,如果你是1949年的张大千,你会留在大陆,还是选择离开?

要知道,张大千当时的前途看上去十分美好。1949年初,张大千应何香凝之邀,画过一幅《荷花》,题款“润之先生”。据说,“润之先生”十分喜欢,兴高采烈地挂在了办公室。

然而1949年12月6日,张大千费尽周折搞到三张军用机票,带着妻子飞往台北。直到1983年4月2日病逝,张大千再也没有回过中国。

1950年代初,张大千旅居印度时,曾接到由香港友人转交一封齐白石来信,说自己目前生活很苦,想寄两张画在海外代卖,“只要一百美金就够了。”张大千赶紧请人代汇了一百美金给他。

1963年5月,女儿张心瑞经统战部门批准,在香港与张大千见面。女儿劝他回去看看,说祖国十分进步。张大千说:“进步!进步到没吃没穿,穷死饿死好多人?”

张大千侨居海外,却始终是“一条老牛”,靠画画挣钱养活一家子人。在海外立足后,他每月给家人寄钱。

1957年春天,张大千动过回国的念头。刚说想回来看看,反右就开始了。从此,他再也不敢有此“妄想”。

漂泊巴西、美国等地许多年之后,晚年的张大千终于在1977年回归台北。他一下飞机就说:“我好想家乡哟!”


最后再换一个假设:如果你不用穿越,你是深圳南边那座城市的居民,你会作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