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 80 年代,用户界面(UI)只能是黑白的字符模式。软件在等待用户输入的时候,只是显示一个闪烁的光标,如果显示 “X=? Y=?” 这样的提示,那就已经非常友好了。在那样一个远古时代,我却冒天下之大不韪,用超过 30% 的代码、使用大量 print 语句,在等待用户输入时显示变量的说明和选项。这招致许多非议,老师认为我不务正业,同学认为我把精力用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我的毕业设计因此没能得到优秀的成绩,而照葫芦画瓢的同组同学却比我分数高,使我很长时间十分郁闷。没想到时隔二十年,今天仍然有人对 UI 不以为然。CSDNBlog 上有人列了一个用户界面设计参考,其后的评论居然有很多”无知者无畏”的否定言论。这真是让人诧异。

其实重视 UI 早已超出界面本身的意义,而范围也早已超越人机工程学,涵盖到更广泛的范围。就在前几天,有一位杂志编辑专程跑来找我,要我改写我的文章,增加其可读性。她的建议很具体,例如增加串场人物、在开头部分就通过故事和场景抓住读者等。我一开始有些不以为然,觉得我的文章风格也是有所考虑的。但是经过分析,发现她理由非常充分,她的建议是非常具有专业水准的。

我没有受过正规的写作训练,不知道写作是否也需要”表现层”。但不管怎样,文章只有符合读者的口味才能使他读下去。那么,重视文章的”用户界面”也是提升文章质量,更好地服务读者的重要手段。

我相信,现在的媒体在形式上过于宠爱受众、过于媚俗,往往使人们失去安静地阅读和认真地钻研的乐趣;但我也相信,文章作为写作者的产品,不关注读者的体验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