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身着白毛衣和黄裤子,领着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小女孩,在周三上午10点37分进入商店的美容保健品区。她拎着一个手袋,而不是推着购物车,并已选购了商店自有品牌的维生素C胶囊、一大包强生婴儿爽身粉,还拿着一张购物单和商店广告,径直走到护发用品货架,拿起一瓶潘婷洗发水,看了看前面的价签,接着又拿起商店品牌的洗发水,看了看价签,然后对比了一下两者的价签,最后将商店自有品牌的洗发水放进了购物筐里。她一共在这个区域停留了49秒。

一位40岁多岁的中年妇女,穿着棕褐色风衣、蓝色裙子,正在洗浴用品区选购商品。她正在抚摸毛巾,摸了一条、两条、三条、四条毛巾。然后她查看价格标签,从展示台上拿起两条毛巾,就离开了洗浴用品区。

一个年约60岁的老年妇女,走近一列靠墙的货架,仔细研究了一会儿,然后蹲下去,好容易找到她需要的遮盖霜。

一位很胖的男士,在男式内衣货架前来回寻找,最后艰难地蹲下去,在接近地板的地方找到他想买的内衣……

是谁在这么细致入微的观察超市顾客?是商店保安?是视频监控?是好奇的儿童?是闲得无聊的旁观者?都不是,他们是“超市间谍”。

在看到《顾客为什么购买》这本书之前,我不了解国外的研究人员会对顾客行为进行如此详尽广泛的研究,并且持续十多年。这群购物观察家,不仅研究商店,还科学、精确地研究人们在商店里的行为,诸如人们去了哪里、没有去过哪里、去时要经过哪里,他们看到了什么、忽略了什么,他们阅读了哪些信息、没有阅读什么,以及他们如何处理遇到的每一件事。总之一句话:这帮家伙研究人们买东西的每个细节。(这也侧面证明为什么国人出版的书没内涵了吧。)

why_we_buy

Paco Uderhill是购物学的创始人。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跟踪顾客行为,并对场景、行为和反应进行分析和解释。虽然当时业界把他和他的创业公司当作外星人,但今天,全球许多公司雇佣人类学家,建立顾客分析小组,对市场和顾客进行跟踪研究。

即使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当今时代,系统里已经保存大量顾客信息和消费记录,要细致入微的基于人口统计学进行消费行为分析,仍然离不开纸质的跟踪单和被戏称为“超市间谍”的跟踪研究者。这些研究购物行业的学者,终日躲在商店里,秘密地跟踪购物者,记录下他们的每一个行为,并且防止不要被购物者发现(确保观察到自然行为)。

容易想到的是,每个人都在商场的相同的环境中穿行,但是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反应是完全相同的。普遍而言,男人是这样的:

  • 男人像“独行侠”式的猎手。因基决定了他们的猎手性格,他们走进“丛林”,迅捷捕杀,拖回战利品,因此在商店里,他们总是急匆匆地穿过通道,也很少左顾右盼。
  • 男人不像女人那样在意价签,他们更容易被销售员游说。研究显示,86%的女人在购物时会看价签,而只有72%的男人会看。
  • 男人不喜欢购物,但享受付款的乐趣。男人是“带钱包的人”,付款使他们觉得有责任感。因此几乎总是男人在付款。
  • 男人更倾向于万事不求人。他们不喜欢问别人,而更愿意自己从文字材料、宣传片或计算机屏幕上去获取第一手信息。
  • 男人更容易被孩子的恳求说动,也更容易受展品的影响。
对女人来说,购物是她们的天性。因此普遍而言,女性往往是这样的:
  • 女人的原始角色是有害里采集树根、坚果和浆果,而不是四处游猎,因此女人的生物学特征使她更具备天生的购物技巧。
  • 女人在购物时常常陷入某种想象,设想着产品的使用情况,因此会一丝不苟地进行挑选和比较。
  • 女人更在意购物环境,以便自由自在地四处走动,慢慢地进行探索,所以商店地方越窄,女人呆的时间越短。
  • 女人并不仅仅是完成销售任务,更是探求真正的情感表达方式,不管是给自己还是家人朋友买东西,她都会用心去考虑,而不是应付式完成差事。
  • 女人更在意私人空间,所以化妆品如果不采用开放式销售,而是由促销员来推介,女人就容易觉得推销小姐很傲慢。
  • 女人不会被各种时髦的技术宣传所打动,她们有直达本质的能力,只会关心这些技术的实用性。

可见,男人和女人根本就是两种动物,他们的购物特征迥然不同。统计表明,女人和男人一起逛街时,在商店所花的购物时间是最少的,而她和女伴一起逛街时,所花的购物时间却比一个人逛街时更长。因此,女人应该安顿好自己的男人,让自己尽情地安心享受shopping的乐趣。“寄存”男人的常见方法如:

  • 让男人呆在商店旁边的计算机商店,或者把他安置在理发店
  • 让男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宣传片或宣传栏
  • 让男人找个安静的地方睡觉
  • 干脆让男人回家,别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