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IT 行业报刊当道,《计算机世界》、《中国计算机报》每周出一沓的岁月,我还在学校当教师,偶尔会写点文章,赚几个稿费。那时候有一位大拿,经常在报纸上发表大作,博学多才、观点鲜明,让我好生羡慕。

若干年后,我在一次活动中偶然见到此人。他衰老而迟缓,既没有犀利的表达,也没有出众的口才,虽是给厂家站台,人家似乎也不怎么尊重他。我不知道他是老而落魄,还是原本不过如此。总之我连过去打个招呼的念头都没有。

后来又见过一两次。嗯,他就是个混饭吃的糟老头。

有一位著名的财经作家,我读过他几乎每一本著作,包括凑数的、和别人起过官司的。我从他的书里受益匪浅。我一直用崇拜之心景仰他,从来没有想过他的是非与不足。

我不是没有机会认识他。在 Blog 兴旺的年头,我和他甚至有过笔墨往来。和朋友提到想要认识一下的时候,朋友说:关键是,为什么要见面认识呢。他说得对,我不必刻意去认识谁。

财经作家不只写书,他买岛屿、做出版、玩自媒体,做得风声水起。他很富有,他其实是个成功的商人。

在一次大会上,他上台演讲,我是台下没有身份的听众。我心怀崇敬之心仰望着他。但是很遗憾,他波澜不惊的演讲让我一无所获,倒是时不时插播的嵌入式广告让我心烦。

然后,他最近出版的新著,也令人失望。从他的描述来看,这书他没少费精力,在抄袭当作著述的中国当世,他算是肯下功夫的了。然而越是如此,就越发令人失望:难道是越努力,错误和拙劣越多么?或者是努力的方向不对?

最近网上有一篇文章,将财经作家列为五大“邪教”之一。有点过份,但不无道理。

还有一位“名记”,我知道他,也是通过报纸。当时,他以每期超过一整版、上万字的篇幅,在报纸上发表人物特写,这些草莽英雄激励了很多人,也使他自己成为一时的风云人物。

我和“名记”认识,是他主动的,因为我在网上写东西,而他在办一个网站。从那以后十余年,我一直敬他比我高明、比我能干,也一直由内而外地尊重他。

我很早就发现,他身边小人成堆。我预言了他的助理会祸及他。他后来入狱三年,起因来说正是助理造成的。但本质上,之所以小人围绕他、并能造成他锒铛入狱,那是他自己的价值观、金钱观造成的。

“名记”后来不再写作,让他“预告”的著述化为泡影,让很多人的期待一再落空。可能他从来不曾爱好写作,写作只是他的赚钱工具,一旦找到比写字更赚钱的营生,他自然就抛弃了写作——尽管那是他在江湖上扬名立万的起点。

这并没有影响我对他的尊重。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名记”是一个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人。他用得着你、他觉得你有用,他可以各种拉拢、千方百计交往;但他绝不会真正帮助你——除非对他自己有好处。他总是让别人给他做事,他说:帮你的人,还会帮你;你帮的人,不会帮你。

“名记”喜欢别人叫他老大,醉心于当老大的虚荣。但他当面好像仗义的大哥,背地里却到处讲“小弟”的坏话。有人总结道:跟他走得近的,没一个有好下场,他自己也落得锒铛入狱,而且毫不吸取教训,出来之后变本加厉地搬弄是非。

于是,“名记”在我心中的形象渐渐坍塌。他身边小人成堆,一点都不奇怪。

在我看来,这世上,没有什么人是值得当偶像来崇拜的。所以我不是个崇拜偶像的人。上述三人,都算不上偶像。

偶像,本来就不只是为人崇拜和供奉的雕塑品,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偶像的坍塌是必然的。不管偶像多么伟岸,不管偶像是否阅历丰富,它终归,只是泥塑的玩物。

在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中,老艺人苏昆生曾放声悲歌:

“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何况,偶像的坍塌,绝对是好事,它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你会发现,偶像只是外强中干的表象,你所崇拜的人,其实是庸人、俗人甚至坏人。

于是你,在人生的长跑中,可以快乐喜悦,可以宁静平和,而不需要被偶像蒙蔽。

丁酉鸡年,紫气东来。祝你大吉大利,祝你万事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