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过后,倒春寒往往让人感觉比冬天还要冷。在阴雨绵绵的南国,更是如此。

于是有朋友感叹说:

娘希匹!看它这一蹶子能翘多高!

好像没来由地,我想起了上世纪 80 年代的知名小说《今夜有暴风雪》。或许是,冥冥之中我感觉,在我呆过的寒冷北国,今晚一准是寒风呼啸、暴雪如泻吧。

梁晓声的这部中篇小说,不知道在今天看来,会不会有点太过正统。按照官方的说法,“作品在粗犷、浓烈、严峻的气氛里,通过对知青生活、命运、成长、斗争的具体描绘,热情讴歌了知青垦荒戍边、建设边疆的生活战斗风貌以及崇高的献身精神。”

歌颂奉献精神,历来是胡说八道:倘若一个人为了所谓的主义而不惜生命,那他就一定能够以更加不堪的理由图财害命。所以哲人说:正义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作者梁晓声的真实意图或许是:那是一个多么荒唐的时代,让一代年轻人的青春热血,奉献给了充满谬误的责任。“知识青年”这个充满讽刺意味的称呼,是那个时代疯狂倒退的写照。在小说中,小瓦匠忍受不了小镰刀取代机械化这种惩罚式的劳动,发狂地用镰刀往自己手上砍,这是多么荒诞不经的时代“蛇精病”啊。

裴晓云的形象我记忆至今。这个其貌不扬、被人歧视的上海姑娘,瘦弱、沉默寡言、不被信任,因父母莫须有的罪名,写血书要求成为一名战备分队的战士也得不到批准。最后,在莫名其妙的上进心和责任感中,她在严寒中冻僵,“月辉将她的黑色身影,投映在边疆大地银白色的底片上”,冻死在无人接替的哨位上。还记得,读到那一段,我哭了。

其实,荒唐和诡异,何止是那个时代。在那之后,有多少生命未经出生即被“国策”谋杀,而今天,又有多少生命空巢守候在“今夜的暴风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