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总有需求

人生在世,总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佛法以其一以贯之的高度概括,认为人生的需求无非贪、嗔、痴,而真正能够满足需求的方法则是戒、定、慧。

在世人看来,佛法有点过份,它的态度是很多需求都是过度的欲望,应该去戒除而不是满足它。《圣经》采用了类似的态度,它把人最本质的需求称为“七宗罪”:淫欲、懒惰、贪婪、饕餮、傲慢、暴怒和妒忌。

我很讨厌人生而有罪的说法,人若是没有欲望,人也就生而无趣了。还是马斯洛分析得好,他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当精准地概括了人的需求。

但马斯洛的方法太不具实操性。当代学者史蒂芬·瑞斯(Steven Reise)发展了他的学说,撰写了《我是谁》一书,提炼出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在16种欲望中,你经过评估,便能发现哪些欲望是强的、哪些欲望是弱的。然后你就能明白,为什么狗狗会偷偷把袜子藏起来,为什么儿童和大象会让你软弱,为什么秘书会恐高,为什么你同某些人老是鸡同鸭讲。利用这个工具,你可以更好地追求幸福、更好地打造亲密关系、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你也有能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工作成为娱乐,甚至于,你能够懂得如何用运动来满足欲望,如何从根本上探索人类的灵性。

《我是谁》这本书,推荐你读。[基于它,我开发了评估工具和培训课程。]

我根据需求理论、结合产品开发实践,总结了9种人性需求。

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2
当需求被满足

当你的需求被满足,你就会感到愉悦

人和动物的本能是生存,所以驱动ta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动物的生存条件被满足,比如一只虫子、一只鸟、一只猫,温度、湿度适宜,有充足的食物,它就会愉悦。

人类不仅有作为动物的生存,更需要满足社会化的生存。也就是说,人作为动物活着并不够,还需要在社会关系中被确认。

比如:吃得好、穿得美、住得舒适,你会愉悦。

比如:读喜欢的书、看很棒的电影,你会愉悦。

比如:感受到别人的善意,感觉自己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你会愉悦。

所以,你的需求被满足,这种感觉叫愉悦。

一种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这种感觉叫

就像玩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吧,下来一个需要的形状,消掉一行、消掉两行,伴随着消除的音乐,这种感觉是愉悦;你摞了很高,就等一个四格的长条,越等越危险、越等越焦灼,突然长条下来了,四行一下全消掉了,这种感觉就是爽。

反过来,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感觉,就叫不爽

比如:一只虫子,本来温度适宜,过得很舒服,突然温度大幅提升,它就会瞬间不爽。

比如:你本来好好地上着班,突然之间你被fire了,你的满足状态被剥夺了,你就非常不爽。

人类用了一堆词,来形容不爽的感觉:生气、烦躁、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等等。本质上,这些不爽的感觉,都是某个需求没有被满足。

你做一款产品,就是通过产品来建立与人的关系,本质就是用户的需求是否通过你的服务得到了满足。

做产品、用产品,有没有被满足的感觉?你基本可以凭此判断,这是个非常好的产品,还是一个勉强的产品。

类似地,当你也一个人相处,对方是否懂得你的满足与不爽,你是否懂得对方的满足与不爽,就决定了你们的关系是和谐还是勉强。

其实,你可以用“满足”、“愉悦”、“不爽”这三个词来探索你自己,发现你的天分密码。

为什么人和人那么不同?你照着PPT练习3次,你就会痛苦,而乔布斯对着PPT彩排100次,依然乐此不疲。你打扫卫生很痛苦,而有人打扫房间不厌其烦,很有成就感。有的人长得漂亮、身体协调、唱歌好听、智商高,你却没有这些天赋。

道理很简单:你对某些事情感到愉悦,它持续带给你满足感,你就愿意一直花时间在这里,慢慢地,你就从业余爱好者,变成了与众不同的专家。这就是1万小时理论的原理,因为持续的满足和愉悦,才能支撑你持续投入1万小时。

如果你投入了1万小时,并且具有敏感、不能忍、有动手优化的能力三个特性,你就会在你的领域中成为杰出的人。

为什么乔布斯乐意把一个图标、一个PPT改1百次、1万次?因为他能敏感地发现颜色的细微差异、大小的微小区别,他极为不爽,他无法忍受,所以他必须改来改去,冲同事大发脾气——他必须优化到能够满足他、让他愉悦的程度。

 

3
当边界被侵犯

 

当你的边界被侵犯,你的感受叫做愤怒。

比如:一只猫用尿液划定了自己的领域,如果跑进另一只猫,它的边界被侵犯,这猫就会愤怒。

比如:职场上,一个人去抢另一个人的工作,就是侵犯边界。

比如:两个女的,开车刮蹭,不一定愤怒;但如果对方坐她老公大腿上,这个女的肯定就愤怒了,因为边界被侵犯。

什么是恐惧?

一只猫在自己的领域里,来了另外一只猫,边界被侵犯,这只猫就会愤怒。但如果来的不是另外一只猫,而是一只老虎,猫就不愤怒了,它会恐惧。

几个人要来拆你家房子,你可能是愤怒。但如果龙卷风来了,你就不愤怒了,你就恐惧了。

所以,因为个体不同、对侵犯者的体量判断不同,有时体现为愤怒,有时体现为恐惧。不同的人,愤怒和恐惧的点并不一样。

比如:有人侵犯你,被偷、被抢、被打,有人呈现愤怒,有人呈现恐惧。

比如:在普通人感到恐惧时,英雄会体现为愤怒。电影《勇敢的心》里的华莱士,面对苏格兰统治者的残酷,99%的人都恐惧了,而他却十分愤怒,所以他是英雄。

本质上,愤怒是一种恐惧。

焦虑也是一种恐惧,它来自对恐惧的想象。因为是想象,内心无从逃避,成为一种持续的恐惧,于是内化为焦虑。

羞耻感也是一种恐惧,它来自对社会评论的恐惧。

那么,恐惧到底是什么?

一、恐惧是边界

看到火,你就不会伸手,因为恐惧;看到风高浪大,你就不会出海,因为恐惧。可见,恐惧会困住一个人的手脚。

当你努力地说服别人,去做一件你觉得非常正确的事,而对方却无动于衷,不是他没听进你的道理,而是他内心有恐惧。

因此,看到一个人的恐惧,你基本上就知道他的边界在哪里。

二、恐惧是动力

如果说,愉悦和满足是一种动力,能支撑一个人在一个领域投入1万小时,那么,恐惧也是一种动力,甚至比愉悦的动力更强大、更强劲。

当你看到一个人兢兢业业,完全忽略自己的身体感受和家庭体验,一切工作为核心,彻底忘我,他可能是乐在其中,但很多时候,他可能是因为恐惧。

三、恐惧是痛点

人们在生活中确实有很多难受,诸如生气、烦躁、不爽、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等等,但难受不是真正的痛点。

恐惧才是痛点。每个人的痛点,都是他的恐惧。

人们会为了解决恐惧,毫不犹豫地花钱。中国的医疗和教育是最大的市场,为什么?对生存的恐惧。医美产品比普通化妆品贵得多,为什么?对青春流逝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