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写过这么一句话:“脑残岳飞,活该被杀。”

这话,肯定把上千年来所有的岳飞粉丝气得半死。他们如果能找到我,八成会把我揍个半死。

在他们看来,岳飞被杀的故事,完全是千古奇冤:皇帝赵构昏庸无能,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杀了。(顺便说一句,“莫须有”其实不是杀岳飞的,而是杀他儿子的。)

及至你年岁稍长,会有人告诉你:不是这么回事。别看秦桧跪在岳王坟前,好像是千古罪人,但真正的千古罪人是宋高宗赵构,因为他害怕岳飞真的“直捣黄龙府”迎“二圣”还朝,那俩老皇帝回来了,他是不是得脱掉皇袍,让位给他们?所以他要十二道金牌,摧岳飞班师,然后把岳飞杀掉,从而保住自己的皇位。

这完全是胡说八道。事实上,岳飞必须死,他死得一点都不冤枉。他确实是活该被杀的。

岳飞像

岳飞必须死?看上去蛮奇怪的。想当初,宋太祖在太庙里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得清清楚楚:士大夫上书言事者,不杀!子孙后代要是杀了士大夫,天必谴之!宋高宗难道不怕祖宗的责骂吗?

那是因为,当时间来到南宋,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宋高宗第一个开刀杀掉的大臣是张邦昌。张邦昌并没有什么罪过,只因金人要把他立为一个傀儡,他战战兢兢死活不敢,既不敢进正殿上朝,又把所有的府库都封存保护起来。等金人一走,张邦昌赶紧抱着玉玺,扶持赵构当皇帝。他不仅没错,甚至有功。

但赵构必须杀他。很简单:如果不杀张邦昌,赵构的皇位就失去了正当性。从张邦昌手上接过玉玺,不就成了伪朝的继承者了?他必须杀掉张邦昌,建立政治上的合法性,才能安安稳稳地当皇帝。

所以,虽然以宋朝的传统,杀上书言事的大臣是非常可耻的,赵构还是不得已而为之。

你可能说:张邦昌杀得有理,为啥必须杀岳飞?岳王爷功勋卓著,没有任何具体的错误,皇帝为什么一定要杀他?就因为岳飞要打败金人,迎二圣还朝?

其实不是。岳飞虽然不够精明,可也不是政治上的愣头青。事实上,迎二圣还朝是赵构自己说的,是他用来撑门面的一张政治牌,而岳飞的出兵奏折里写的是“迎天眷还朝”,也就是把皇帝的亲戚接回来。岳飞是知道皇帝心头的禁忌,是非常明确地绕开了的。

就算“二圣”真的还朝了,就会对赵构的皇位构成威胁吗?并不是。就算宋钦宗赵桓回来,对赵构的皇位并不构成威胁,毕竟他手里没有军队、没有官僚的掌控权。赵桓自己也经明确表态:我回去当一个太乙观的道士就好了,没有任何其他的想法。他很清楚,当年他老子宋徽宗强行把位置传给他,然后等他坐稳位置后徽宗再回来,其实和坐牢毫无区别,太上皇的话毫无影响力,就是一个被不孝子欺负的可怜老头。

可见二圣还朝对赵构并不是什么禁忌,他毫不担心。

那么,为什么赵构还是坚持要杀掉岳飞?

人们对岳飞的印象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的军营里甚至喊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口号。他被描述为军神一般的人物,在古代是跟关羽一起供奉的,所谓“关岳庙”是也。

但是,岳飞真的有这么神吗?岳飞的主要成绩是镇压农民起义,吹得天花乱坠的的郾城大捷是他孙子写的,其真实性非常可疑,正史中从未提及,有史家考证它根本不存在。古代宋史专家马端临说,岳飞“究其勋庸,亦多是削平内难,抚定东南耳;一遇女真,非败即遁;纵有小胜,不能补过。”

就算史家都是胡说,仅以常识判断:岳家军都是步兵,如果真的深入敌后,“直捣黄龙府”,那可是今天的黑龙江阿城啊,极寒天气且不说,岳飞的步兵怎么打得过金人的骑兵!

事实上,岳飞的军队是赵构的沉重负担,南宋的国力根本支撑不起这样的战争。北宋最富有时,宋神宗一年的财政收入6000多万贯,到南宋赵构手上,已经只有1000万贯。而养活岳飞的军队,一年需要700万贯!

高宗赵构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昏庸,事实上他是一个非常勤俭的皇帝。他没有什么壮丽豪华的宫殿,为了应付不同的场合,他的主殿不得不经常换牌子。日子这么苦,他还得千方百计,筹钱支持岳飞的军队。

他为什么不让岳飞像曾国藩一样自筹军费?他不敢。他害怕军阀割据。想当年宋太祖制定国策时,就把行政权、司法权和财政权分开,财政直接对中央负责,如果三权集中在地方手里,就可能直接造成军阀割据。所以宋高宗非常清楚,他必须勒紧裤腰带供养军队,必须让全天下都知道,岳飞的军队是国家养活的。

可见,以高宗朝廷当时的财力,是无法支撑岳飞“直捣黄龙府”的。这是史家的共识,无论是离当时较近的朱熹,还是后来的赵翼、钱大昕,还是现代的胡适,都认为和谈是当时的正确策略,跟金人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划分疆域,是最有利、最理性的选择。

于是你就明白了:岳飞的作用其实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

你会问:虽然如此,高宗就一定要杀岳飞吗?

你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与金人和谈是既定的国策,高宗赵构心目中最主要的敌人是谁?并不是徽钦二帝,也不是金兀术,恰恰是岳飞本人。岳飞掌握了全国几乎5/7的兵马,战斗力那么强,难道不会像宋太祖一样当皇帝吗?

你会说,岳飞忠诚啊,背上都有“尽忠报国”的刺字呢,不是高宗也亲赐他“精忠岳飞”吗!岳飞临死前,有人劝他反他都不反哪。其实高宗也是这么想的,他有一次感慨说幸亏岳飞是个忠臣哪,秦桧在一旁冷冷地说:嗯嗯,岳飞是忠臣。咱们太祖陛下,当年不也是后周的忠臣吗!

岳飞掌握着全国5/7的兵马,如果他又打下故地、迎回了徽钦二帝,创造了声名赫赫的功劳,他不反,他的弟兄也会让他反!宋太祖不就是这样么,他还没想反,他的弟兄们就给他皇袍加身的呀。弟兄们跟着岳飞吃苦卖命,也希望封疆裂土享受荣华富贵啊,到时候他就可能不得不反。

文彦博当年害犾青时,向仁宗进言的话跟秦桧一模一样,说太祖皇帝当年也是忠臣。犾青很冤枉,说:“我啥也没干,你们为啥要害我?”文彦博冷冷地说:“唯猜忌耳!”

《说郛》中写道:“猜忌天下之乱源也,主疑臣则诛,臣疑主则反,主疑臣而不诛则臣疑而反,臣疑主而不反则主必诛之。”岳飞手握重兵,有实力反叛,虽然现在还没反,但难道不是为了增强实力、等待更好的时机吗?——如果你是宋高宗,难道不会这么猜疑吗!

岳飞被杀时,整个士大夫阶层都没有人替他说话。他们一致认为,岳飞这样的骄兵悍将,不管在战场上建立多少功勋,“诛之”对权力结构是最安全的。

与岳飞并称的“中兴四将”,其他三人都比岳飞狡猾。刘光世早早交出兵权,得以保全;张俊帮助赵构陷害岳飞,得以善终;韩世忠比岳飞心眼多,他天天找高宗要金银财宝、要土地、要田宅,表示出自己贪图享乐,得以蒙混过关。(当年萧何也使过这招儿。)

岳飞简直是个完人。他不爱财、不近女色、深得名望,还能提笔写词,士大夫也喜欢他。他形象如此完美,为什么高宗一定要杀他,而不是只剥夺他的兵权呢?

这跟岳飞的个性有关。岳飞性格不好,特别倔强,在皇上看来,那就是跋扈。赵构本来非常欣赏岳飞,把他从很低级的武官一路提拔到节度史,时年还不到30岁。岳飞可就小人得志了,到处吹嘘:整个宋朝只有两个人30岁不到就当上节度史,一个是太祖,另一个就是岳某人我!你若是赵构,听了这话心里什么滋味?

绍兴七年,刘光世辞官回家,高宗把他的淮西军交给岳飞,使岳飞掌握了天下5/7的兵力。岳飞高兴得像个孩子,天天谋划如何收复河山。但赵构很快就后悔了,害怕岳飞兵权太大起反心,还是让淮西军直属中央。岳飞反复索要没有成功,很不高兴:去他妈的,老子不干了!他就跑去庐山闲呆着(他母亲葬在庐山)。不管朝廷怎么劝,他都不回去;赵构亲自给他写信,好话说尽,“爱卿你是怎么好”、“我是多么喜欢你”之类的肉麻信函一封接一封,岳飞死活就是不搭理。没办法,赵构安排两人亲自去庐山,严厉命令说:请不下来,你俩提头来见!岳飞还想不搭理,二人劝道:你真的以为你能跟朝廷翻脸吗?岳飞顿时大汗淋漓,赶紧下山给高宗写认错书。高宗说:我可没有生气,我要是真生气,太祖皇帝说过,犯吾法者,惟有剑耳!

另有一次,岳飞觉得跟皇帝关系好,想替皇上操心。高宗没有生育,收养了太祖皇帝的两个七世孙。岳飞给高宗写奏章,建议立其中一人为太子。念奏章时,高宗冷冷地看着,然后说:这种事是你这种兵权在握的武将该管的吗!确实,很容易让人觉得,岳飞难道不是贪恋下任皇帝的拥立之功吗!所以高宗非常生气,就连支持岳飞的主战派宰相赵鼎都气得七窍生烟,警告岳飞绝不能有第二次。

当然,岳飞的性格问题,并不必然导致被杀。毕竟,大宋是一个比较仁厚的王朝,并且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官僚体系。

但是,当士大夫成为朝堂上的主导力量,就出现一个严重缺陷:容易出现党争。像王安石变法,那就是有你没我的生死之争,不谈是非,只谈党派。王安石之后的宋朝,政治上就失去了弹性,完全变成了两派“翻烙饼”一样的党争游戏。

到了高宗朝,政治弹性更是非常脆弱。当时朝堂上只有两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战。主和派未必是汉奸,主和更需要政治智慧和道德担当;主战派也未必是说抗金名将,也可能是误国文人。

这时候,连皇帝都不能独行其是,他只能站在两派之一。既然国家大计已定,只能跟金人和谈,那就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必须杀掉一个主战派的大员。

于是,岳飞就死定了:争国是成为当时政治缺乏弹性的最终结果,杀掉岳飞才能震慑其他主战派,让主和成为朝堂上的共识。所以岳飞必须死,这跟岳飞有没有野心反赵构、赵构是不是猜忌岳飞已经没有关系。

岳飞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也不是奸臣和良臣、昏君和忠臣之间的冲突,它是一个有才华的个体跟整个僵化的、僵硬的、僵死的政治结构之间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