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身房跑步,一边听音乐一边七想八想,就想到早上读的《How Google Works》里,Larry Page 说:

年少时,第一次考虑到自己的未来,我决心要么当个教授,要么就创建自己的公司。我觉得,这两种职业都可以给我足够的自主权,让我自由地从基本物理原则出发思考问题,而不是去迎合那些所谓的“世俗智慧”。……实际上,谷歌就是基于基本物理原则起步的。

从前当教师,我很重视基本概念,因为它是一门学科的构成元素。做产品、做人,道理也一样,基本认知决定了日常的一举一动。[所以我们微知的 slogan 是“轻松一点,从心出发”。] 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那么,我的“三观”正不正呢?我反省一下,请你指点、指导。

先说容易的:价值观。我有几个不同的说法,都代表着一致的价值观取向。我说:

人分两种:专业决定价值,位置决定价值。后者失去位置时,他的价值就消失了;前者只要活着,他的价值谁也剥夺不了。

我又说:

人有两类:一类人做事,一类人“做”人。后者不做事,整天盯着做事的人,不是百般挑剔、便是贪人之功,所以前者往往没后者混得好。但是做事的人,才是这个世界存在的原因。

我还说过:

中国人往往不大会谈钱,这是教育的毒害。应该学会谈钱。但是,如果你把钱放在事情前面,觉得钱是你做事的原因,那你一定挣不到什么钱。兢兢业业做好你的事,钱是副产品,只要事做好了,钱自然不是问题。

可见我的价值观,是专业价值导向的。一个人活着,没有一技之长,就没有专业价值,在我看来,这是浪费自己的人生。

因为专业导向,我欣赏在自己的领域追求成为世上最牛逼的人。同理,我喜欢精心、精致的高品质产品。

其次来说世界观。我不想去抄“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看法”这种刻板的定义,因为那样一来还需要讨论“世界是什么”这样的枯燥问题。我偷懒地偷换概念,认为世界观是用于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的,并且简单粗暴地说:

世界是你眼中的世界。

这里的“眼”是广义的,它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总之是你观察世界的方式。于是你就知道,我是比较认可佛法的世界观的。

但我愿意更浅显、更“小宇宙”一点。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很多时候其实是体现为人的意识与身体的关系。我切身体会到:当身体有恙时,人容易脾气不好;当精神状态欠佳时,身体容易出问题。并且很不幸,我们只能使用“分配”给我们的身体,毫无选择的可能性,你若放弃自己的身体,意识也便同时放弃了。你若不存在,你的世界也便不存在。

我不愿意去纠结物质世界的起源。它是上帝创造的吗?它是大爆炸诞生的吗?医学对人的了解尚且浅显,遑论其他;但另一方面,人类又有些神奇的探测规律的工具,一个有道行的人,只需要知道你的八字,便能计算出你过去与未来的很多细节。从宗教意义上、哲学意义上去讨论世界本源,对于我这样一个俗人来说未免智慧不足,不如干脆予以简化,就好比,与其我花 25 年去学习佛学,不如我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原理,然后去修去行、做个实战派来得爽快。

上大学时,我曾经狂妄地说:世界 = 我 + 非我。认识“我”,并用“我”的眼去认识“非我”,这就是我的世界。

这样顺着说下来,你就知道,我的人生观其实比较糊涂。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样 to be or not to be 的基本哲学命题,我找不到答案。我不知道人生有什么意义,对于那种“与其探讨人生的意义,不如去做点有意义的事,你的人生便赋予了意义”的陈词滥调,我是无法接受的——那岂止是偷换概念,根本就是文字游戏式的胡说八道。我羡慕那些长寿老人, 他们在人世间留下长长的轨迹,从容享受着生命的乐趣;但我也歌颂那些选择短暂的人们,因为生命其实是无所谓的。我曾经说过:

长也好、短也罢,芸芸众生也好、人上之人也罢,都无所谓。地球少了谁都转,谁人最后都是几根白骨。生命延续的理由,不是虚无缥缈,就是为了他人,终不过苟延残喘。究竟为什么存在着、生命究竟有什么意义,竟沦为千古无解之谜。

但这番言辞不代表我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人。恰恰相反!我的信条是: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我还说过:

人生苦短,所以要加倍努力!

我不顾及是否成功,我只要折腾。别人的“心理舒适区”,对我却是“死亡地带”,所以折腾是我的命,不折腾,就是死去。因此,我甚至歌颂失败,我大声说:

失败未必不是一种荣耀。大多数人只是活着,奢侈地承天之赐,成功或者失败都与他们无缘。在这个意义上,我是骄傲的,也是清高的,因为我追求、我失败。

我曾经这样人格化地描述大数据:

  • 别人常常看到他的伟岸、他的复杂,其实他的内心,是一个单纯的大男孩。这种穿透复杂回归本源的“复杂的单纯”,正是他的个性。
  • 乐观的人看到他的潜在价值,悲观的人看到他的价值密度低。但他的价值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他体内蕴含的大智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是乐山乐水的大仁大智。
  • 他追求极致的巅峰,他发誓用“1秒定律”作为他的节奏。他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挑战人生的极限。他认为人生苦短,因此要不断地折腾。

很显然,大数据是我眼中的大数据,我说的大数据,其实是我自己。正因为如此,我才敢为自己的人生而自豪:

我这半辈子,不断折腾、不断自我追问,正所谓波澜壮阔,值!何况,今日之我仍有能力、有身体追风逐浪,未来的半生,更要抵得上几辈子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