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觉得,本系列之(3)和之(4)跟货币与银行没什么关系?

请回答:是。

如果你真的回答“是”,那就说明:你不太懂得这个时代,很抱歉,你也难以描述未来。

让我们回到货币的本源。货币是什么?一言以蔽之,货币 = 价值中介

假如我们回到物物交换的时代(事实上,由于时代的变迁,某种意义上我们真的正在回归),人们之间能否交换,取决于双方的供给与需求的互补性。设甲余A而缺B,乙余B而缺D,若只存在甲乙双方,则交换无法进行。若存在丙余D而缺A,那么在甲乙丙的约定下,交换可以在三人间以两两交换的形式发生。这个约定就是:乙与丙约定可以用A来换取D,这样他就可以用B来和甲交换A,尽管A并不是他需要的,但A充当了交换媒介的角色。

若将甲乙丙的角色进行延伸,甲=买家,乙=卖家,丙=市场,那么:A=通货,即买家用A来向乙购买他所需要的B,而乙则持有A并用它来和两交换D。

当交换在更大范围内发生,那么供给与需求直接匹配就不再重要,只要市场规模够大,就总会存在可能的第三方(即市场),它包含所有交换者的总体。

在上述甲乙丙交换的场景中,设还存在丁戊和庚,丁余D而缺E、戊余E而缺F、庚余F而缺A,如果交换能够进行,则乙、丁与戊都应该和A的接受者约定A可以换取其所需,于是:乙、丁与戊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约定。

我们再追溯A的来源。甲的A从何而来呢?存在两种可能:自行产出;交换所得。如果是自行产出,那么甲就成为一个通货的生产者,也就是货币的发行者;如果是交换所得,那么甲与交换对象交换得到A的时候,乙就成为来自市场的第三方,甲也应与乙约定A可以交换其所需,故甲乙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约定。

我们把这个事件中的交换关系进行简化,就得到一个结论:只要交换者与市场能够达成一个约定,约定某个物品对其他物品的交换权,那么交换就总能够进行。

因而,货币的作用就在于:将供给和需求单向匹配的双方无法达成的交换通过市场实现,进而实现市场所有交换者的供需转换,即所有向所需的转换。

有木有发觉:以上场景描述,很像所谓的“共享经济”的场景?你出门要打车又打不到车,小区邻居开车出门但车上有闲置空座,但在一对一的模式下,你们之间的所有-所需很难匹配上。滴滴/Uber将市场上的所有与所需整合起来,并让资源所有者与资源所需者遵守共同的约定,于是供求交换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就能够实现了。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与所需进行交换的价值中介是什么?——那还用说,钱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