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这是“和而悦读会”的第9次分享。

“和而悦读会”由“和而不同”群友共同出品。

本文作者:陈书悦

 

和余华的成名作《活着》一样,《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小书”,篇幅大抵相当于中篇小说,只有17万字。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工人许三观卖血求生。

1

第一次卖血

许三观是一个身体结实的小伙子,卖血表示自己很棒。

2

第二次卖血

许三观的儿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方铁匠带人把许家的东西抢走了,许三观无奈卖血

3

第三次卖血

许三观暗恋的女工踩上西瓜皮摔断了右脚,他趁虚而入得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许三观为了报答她,卖血请她吃“肉骨头炖黄豆”。

4

第四次卖血

“大跃进”之后,全中国大饥荒,老婆许玉兰无论怎么精打细算也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一家人喝了57天玉米粥。许三观又找到了李血头,卖血。

5

第五次卖血

许三观的儿子下乡当知青,生病了,他卖血救子。

6

第六次卖血

为了招待“客人”,老婆万般无奈央求许三观“献血”。然而,这次卖血却遇到了麻烦,由于“血友”连续卖血后死亡,让他感到了恐惧,李血头也不理他。他只好拼死一搏,设计好路线,在六个地方连续卖血,“一路卖着血去上海”。

0

最后一次卖血不成

40年后,许三观想再卖一次血,可是却没有人要他的血了。“四十年来,每次家里遇上灾祸时,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许三观大哭。

《许三观卖血记》又是一部“大书”,它是以一个小地方的一个小人物,描述整个国家、整个人类普遍生存意义的大寓言。余华自述,《许三观卖血记》是一个关于平等的故事,因为存在不平等,所以需要对“不平等”的回应。

余华说,《许三观卖血记》的创作缘起是这样的:“大概在九十年代,我和陈虹在王府井的大街上,依然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泪流满面地从对面走了过来。我们当时惊呆了,王府井是什么地方?那么一个热闹的场所,突然有一个人旁若无人、泪流满面地走来。……我说起这些事时,陈虹突然提醒我,王府井哭泣的那位老人会不会是卖血卖不出去了,他一辈子卖血为生,如果不能卖了,那可怎么办?我想,对,这小说有了。”

他又说:“他如此坦率地表达自己的不幸,并将自己的不幸置于拥有盲目激情的人流之中,显得怵目惊心。……回想那个神情凄楚的老人,在他生命最后的旅程里,他终于直露地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尴尬。”

《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核心无疑是“血”,全书以许三观的卖血经历为脉络,又以其无法卖血而流“泪”止。

不过,中国人爱说“民以食为天”,《许三观卖血记》最精彩的片断是“吃”:

最后,许三观给自己做了一道菜,他做的是爆炒猪肝,他说:

“猪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一只碗里,放上一些盐,放上生粉,生粉让猪肝鲜嫩,再放上半盅黄酒,黄酒让猪肝有酒香,再放上切好的葱丝,等锅里的油一冒烟,把猪肝倒进油锅,炒一下,炒两下,炒三下……”

“炒四下……炒五下……炒六下。”

一乐、二乐、三乐接着许三观的话,一人跟着炒了一下,许三观立刻制止他们:

“不能,只能炒三下,炒到第四下就老了,第五下就硬了,第六下就咬不动了,三下以后赶紧把猪肝倒出来。这时候不忙吃,先给自己斟上二两黄酒,先喝一口黄酒,黄酒从喉咙里下去时热乎乎的,就像是用热毛巾洗脸一样,黄酒先把肠子洗干净了,然后再拿起一双筷子,夹一片猪肝放进嘴里……这可是神仙过的日子……”

嘴的第一功能是“吃”,第二功能是“说”。在《许三观卖血记》的情境中,既然没有东西可“吃”,就只好靠“说”来“吃”。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写道:“世界是无情的、残酷的。我们生到人世间没有人知道为了什么,我们死后没有人知道到何处去。我们必须自甘卑屈。我们必须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出风头、露头角,惹起命运对我们注目。 ”

许三观来到世上,他有什么崇高的精神追求么?确实,你可以说他没有,他甚至“自甘卑屈”,他靠卖血活着,他活着似乎必须卖血。但是在那些满嘴主义和理想的庙堂面前,他那最真实、最朴素的生活,才是人性的最朴素、最自然的本质。

许三观对许玉兰说:“这就叫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

就这么真实,真实的人性、真实的人生。许三观是最普通的人小物,在小事上计较、在大事上开明,嘴上恶毒、内心柔软。他经历了乱世最残酷的摧残和折磨,但他凭借着对生活的信念、对家人的挚爱勇敢地活着,他是真正活着的人。

卖血,为了活着;活着,就得卖血。你难道不是许三观么?每个人都是许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