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多次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信息过载极其严重。在 1990 年代,消费者每天接触到的营销信息不超过 500 条,然而今天,消费者则需承受每天 5000+ 条信息的狂轰滥炸。

千万不要以为,被泛滥信息淹没的消费者,从此就变成傻瓜。事实上,消费者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叫做“不阅读综合症”,就像你不读我这么精彩的文章一样,大部分时候消费者根本不理睬营销信息。对于自己关心的事情,消费者采取另一个办法:精挑细选。

根据谷歌的研究,2010 年,消费者在作出购买决策之前,平均查看 5 条相关内容,而到了2012 年,消费者至少要查看 10 条以上。由于消费者接触到的媒体越来越多(想想吧童鞋们,微信公众号都有一千多万个),这个数据会持续上升,我想当然地猜想,如今你在淘宝上买一双鞋,至少要翻阅 20 个页面不止吧。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器官”。毫无疑问,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都随时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收集内容。然而,手机毕竟不是器官,人们在处理和手机的关系时存在严重问题。据国外统计(资料较老,感觉这些记录已被超越):

  • 84% 的受访者说他们离开手机一天也活不下去。
  • 50% 的人将手机放在枕边睡觉,其中 18~ 24 岁的占了 80%。
  • 20% 的受访者每 10 分钟就会查看手机。
  • 50% 的人在观看视频或电视内容时,也会使用手机查阅内容。

这就意味着,就算你把消费者每周 7 天、每天 24 小时都淹没在信息洪流里,他们仍然能够捕捉到他们想要和需要的内容。

所以严峻之处在于:你的内容要想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时间只有转瞬即逝的短短 9 秒!这就是“注意力经济”的来源。它说:最稀缺的不是时间,而是消费者的注意力?

那我们怎么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让我们回到初心:

  • 遇到疑问时,你会从哪里寻找答案?或许是搜索引擎。
  • 浏览社交网站时,你最想分享什么内容?或许是趣文、趣事或趣图。
  • 找餐馆或订酒店时,你去哪里看推荐或评价?或许是大众点评。
  • 周末你看的书、跑步时你听的音乐,从哪里获知?或许是亚马逊的推荐。

这些示例说明,只要内容有价值,总是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不仅如此,在消费者看来有价值的内容,能够让人们谈论它,能够挑起人们的分享欲、激起人们的购买欲。

如果你说互联网通过连接创造价值的话,那么:人们建立连接,是通过内容实现的,内容是强化连接的货币。

所以有一位名叫乔恩·伍本( Jon Wuebben)的老外,写了一本书:《内容就是货币》(Content Is Curr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