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已经知道,情商包含五个领域,或者说五大能力:

  1. 了解自身情绪

  2. 管理情绪

  3. 自我激励

  4. 识别他人情绪

  5. 处理人际关系

第1项和第2项之前已经花费了许多篇幅介绍,这里不再重复。第3~5项,我们接下来用尽可能小的篇幅简介一下。本篇对应第3项。

 

 情商影响心智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你一心贪玩,没有给考试做好准备,当你坐到考场时,你脑子一片空白,看着试卷呆若木鸡,好像被武林高手点了穴突然僵住了。

我高考那年,有一道送分题:写出一周七天。可奇怪的是,最简单的Friday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虽然我总体上考得还行,但这个可耻的简单错误让我铭记终身。

这都是情绪破坏心智的有力证据。简单地说,情绪脑可以压倒思考脑、甚至让思考脑瘫痪。

教师很清楚情绪干扰心理状况的严重程度,焦虑、愤怒或抑郁的学生无法学习,在这些情绪状态下他们无法有效地接收和处理信息。

强烈的消极情绪使你过于关注自身,让你无法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情绪的侵扰性很强,可以压制其他一切想法,持续妨碍你对其他任务的关注。例如,父母在“闹离婚”的儿童,就很难无法长期将注意力集中到并不那么重要的日常学习。

如果情绪破坏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工作记忆(与当前任务相关的所有信息的记忆能力)就会随之瓦解。工作记忆十分重要,是其他智力活动的基础,工作记忆受损的结果是边缘系统神经回路遭受情绪的束缚,让你无法保持思路清晰。

反之,热情、自信等积极情绪对于提高成绩的正向作用也很明显。奥林匹克运动员、世界级音乐家以及国际象棋大师的共同特质,就是鼓励自己不断坚持常规的能力。要从能力大体相当的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处于顶尖水平,关键在于很早进行年复一年的艰苦训练。坚韧不拔的毅力来源于情绪特质,面对挫折满腔热情、持之以恒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自我激励对人生成功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人相信,任何人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如果你成绩不好,就应该悬梁刺股,一直学到深夜,还要闻鸡起舞,早早起来学习。简而言之,强烈的工作文化伦理转化成高度激励、热忱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正是情绪的优势所在。

情绪可以阻碍、也可以促进思考、计划、为长远目标坚持训练以及解决问题等诸多能力,情绪确定了你发挥各种内在心理能力的潜能界限,从而决定了你的人生表现。你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和快乐,甚至感到适当的压力、并从中受到激励,这些积极情绪促使你获得成功。

 

 控制冲动 = 延迟满足 

 

假设你只有4岁,我向你建议:如果你等我办完事回来,可以得到两颗软糖;如果你不等我回来,就只能得到一颗软糖,但可以立即得到。你等我吗?

这对你无疑是重大的考验,是冲动与抑制、本我与自我、欲望与自控、满足与延迟的激烈斗争。

控制冲动是最基本的心理技能,是所有情绪自控力的根源,因为所有情绪都会导致某种冲动行为。

4岁孩子给一颗或两颗软糖,是一个真实的实验。它在斯坦福的一所幼儿园发起,一直追踪到高中毕业。实验表明,软糖实验的预言作用在12~14年之后、即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变得非常清晰。立即兑现的小朋友与延迟满足的小朋友在情绪和社交方面显示出了极大的差异:

  • 4岁时就抗拒诱惑的小朋友,进入青春期后更有社交竞争力,做事有效率,坚定自信,更善于应对生活的挫折。他们出现精神崩溃、被排挤、遇到压力退缩不前或惊慌失措的可能性较小;他们勇于接受挑战,面对困难也不会放弃,而是继续坚持;他们自强自信,值得信赖和依靠;他们凡事主动、全心投入。10多年以后,他们在追求目标时仍然能够延迟满足。

  • 选择立即拿糖的孩子,则较少具备这些品质,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在青春期,他们更有可能害怕社会交往;顽固倔强、优柔寡断;容易气馁;觉得自己“差劲”或者无用;遇到压力就退缩或者停滞不前;爱怀疑,抱怨“得到太少”;容易猜疑和嫉妒;脾气暴躁,过分敏感,容易和他人争吵或打架。10多年之后,他们还是不会延迟满足。

俗话说“三岁看大”,小时候体现在小事上的特质,在进入成年期后会演化成各式各样的社交与情绪竞争力。延迟冲动的能力是很多活动的基础,从节制饮食到考取医学学位无不如此。有的孩子年仅4岁就掌握了这种基础的能力,他们可以识别延迟会获得回报的社会情境,经受得住眼前的诱惑,懂得转移注意力,同时为了目标进行必要的忍耐。

实验还表明,4岁时能耐心等待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要出色得多。他们学习成绩更优秀,更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做事更理性,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更会制订并贯彻计划,并且更有学习的欲望。

控制冲动、延迟满足,也许是情绪自我调节的本质。为了达到目标而控制冲动,证实了情绪智力作为元能力的作用,是运用其他心理能力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积极情绪 = 正面思维 

 

之前我用较大篇幅讨论过焦虑。研究表明,焦虑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也会损害智力。例如,即使在实验中刻意让你焦虑,你完成任务的能力也会直线下降。焦虑还会影响学习:越容易焦虑的人,学习成绩越差。

有趣的是,有两种焦虑的学生:一种被焦虑影响了考试成绩,另一种反而由于焦虑而表现出色。担心考试成绩的焦虑,可以激励后者努力复习功课、考出好成绩,也可以破坏前者清晰思考和记忆能力,降低了学习效率,还会扰乱心智、影响发挥。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区别?

如果你把心理资源用于焦虑,就用于处理其他信息的心理资源就减少了。也就是说,如果你一直在担心考试失败,你用于思考和答题的精力就大大减少了。结果焦虑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迫使你朝着它预测的方向越陷越深。

反之,善于控制情绪的人可以利用焦虑来激励自己做好充分准备,从而取得满意的结果。所以之前我反复说过,焦虑并不是坏事,只要你善于利用。

当然,如果你能一直保持好心情,那么你灵活思考、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就会增强,也会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法。例如,大笑能使你思路更加开阔、联想更加自由,甚至能注意到平时忽略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刚刚看完喜剧电影的人,能够更好地完成智力游戏。

如果心情好,你在制订计划或决策时会产生一种认知倾向,使思维更加开阔和积极。因为记忆总是和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心情好时你就会想起更多积极的事情。在衡量利弊时,如果你感到很高兴,记忆就会推动你从积极角度进行思考,促使你倾向于从事冒险活动。

 

 希望 = 良药 

 

潘多拉是古希腊的一位公主。妒忌她美貌的天神送给她一份礼物:一个神秘的盒子。天神告诉她,千万不能打开这个盒子。但有一天,潘多拉按捺不住好奇惑,打开了盒盖一探究竟,结果将种种苦难释放到人间——贪婪、虚伪、诽谤、嫉妒、痛苦、疾病、不安、疯狂等等。幸好她及时关上盒子,留住了使悲惨人生变得可以承受的良药——那就是希望。

实验表明,考试失败后,满怀希望的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想尽方法提高之后的成绩;希望水准一般的学生想到提高成绩的办法,却缺少执行的决心;觉得希望渺茫的学生放弃努力,士气受挫、越来越糟。

满怀希望的学生设立了更高的目标,并且清楚如何努力实现目标。智力水平相当的学生,学习成绩出现差异的原因,正在在于希望不同。

希望不仅能给痛苦提供慰藉,而且对人生有着难以置信的作用。严格地说,希望并不仅是认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乐观看法,希望是相信自己有决心、而且有能力实现既定目标的信心。

因此,希望水准高的人存在某些共同的特质,能够自我激励,感到有能力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在紧要关头坚信事情会好起来,头脑灵活,能够寻找不同的方法实现目标、或在目标难以达到时及时调整目标,善于把艰巨的任务细分为容易实现的小任务。

心存希望的人,在追求人生目标时更少抑郁、更少焦虑,情绪困扰也更少。

 

 乐观 = 动力 

 

有些人以为运动员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体能健将,其实不然,运动员更多是脑力劳动者,优秀的运动员具有极高的智商和超优秀的情绪智力。尤其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优秀运动员仍能保持乐观,让非常出色的成绩更加出色。普通运动员遇到这类情况就可能陷入悲观,使不那么出色的成绩更加糟糕。

学生也是一样。优秀的学生越是面临重要的大考,越是能考出更好的成绩。高中时,我父亲曾经对我发愁说:“你要是考不上大学,将来怎么办呀。”他觉得我一个农村孩子,对农活儿毫无兴趣很成问题。我吹牛说:“我要是考不上,那还有谁能考上!”我那时纯属毫无根据的盲目乐观。

和希望一样,乐观意味着抱有强烈的期望,深信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和障碍,但事情总会好起来。从情绪智力的角度看,乐观态度是防止你遇到困难时失去兴趣、陷入失望或沮丧的缓冲器。乐观,帮助你向生活支付红利。

乐观者和悲观者对成功和失败的定义不同:乐观者把失败视为可以改变的东西,相信下一次就会成功;悲观者对失败感到愧疚,将失败归结为一成不变、无法抗拒的东西。不同的解释,深刻反映了二者对待生活的态度。比如面对求职失败,乐观者的反应往往很积极、充满希望,制订行动计划、寻求帮助和建议,他们把挫折看成是可以弥补的东西;悲观者则会自我责备,认为自己下次也无法做得更好,于是面对困难一筹莫展,把挫折看成是个人的缺陷。

保险推销员是最容易遭到拒绝的职业之一,正是因为如此,大约3/4的保险推销员3年之内就放弃了这份工作。但是,天性乐观的保险推销员在刚刚工作的前两年,卖出的保险产品就比悲观的推销员要多37%。

乐观态度是一种情绪智力。推销员遭到的每一次拒绝,都是一个小小的挫败,对挫败的情绪反应是调动足够的激励继续努力的关键。随着被拒绝次数的增多,推销员情绪低落,再次拨打电话就越来越难。对悲观者来说,拒绝难以承受,他们把拒绝解读为“我是一个失败者,我永远也卖不出一份保险”;乐观者则告诉自己“我的方法错了”,或者“客户今天心情很差”,他们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具体的情境,再打电话的时候就会改变策略。悲观者的心理暗示引发了绝望情绪,乐观者的想法则孕育了希望的机会。

积极或消极人生观有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气质,有些人天生就乐观或悲观。不过你必须相信,气质可以被经验改变。乐观与希望,正如无助与绝望,可以后天学习。其基础是,你在价值观上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握人生、能够直面挑战。确实,能力不是固定资产,能力的发挥有极大的变化空间。

 

 心流 = 卓越 

 

“心流”的概念现在很流行,流行到有的人对它产生反感,认为是“鸡汤”式说法。其实,心流是情绪智力的至高境界,你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很可能过体验过这样的感受:

你达到一种入迷的境界,你感到自己似乎是不存在的。你的手好像不属于你,你什么也没做,你和正在发生的事情毫无关系。你只是坐在那里,充满敬畏和惊叹地看着,美好的事情就自动完成了。

在心流状态,情绪是积极的、充满活力的,它不受抑制和牵绊,与当前任务和谐一致。令人沉醉的做爱,水乳交融、合二为一,也许最能让你捕捉到心流的感受。相反,如果你感到抑郁倦怠、焦躁不安,就无法进入心流状态。

心流让人非常愉快,心流的特征是自然流淌的欢乐甚至狂喜;心流的感觉很美妙,其内在回报也非常丰厚。在心流状态,你全神贯注于所从事的活动,心无旁骛,意识与行动融为一体。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只关注与当前任务有关的狭窄范围,忘掉了时间和空间。你如此专注于当下,以致于感觉不到你身边发到的其他事情。

心流是一种忘我、无我的状态,你并不是在精神紧张地冥思苦想,你专注于当前任务,失去所有的自我意识,把平时惦记的健康、金钱、成功通通抛诸脑后。貌似矛盾的是,你处于心流之中时,对所从事的活动表现出很强的控制力,对不断变化的任务要求反应自如,你的表现达到了巅峰状态,但你其实并不关心自己的表现,你丝毫没有想到成功或失败,行为本身的绝对愉悦才是动机。

进入心流状态很难,你可以尝试这样的途径:

  • 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在当前任务上。心流的本质是注意力高度集中,你需要努力平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开始执行任务。一旦注意力锁定于目标任务,就会激发出一种内在的力量,不仅能够减缓情绪波动,还使完成任务变得轻而易举。

  • 从事你所擅长的领域、但又稍微超出了能力范围的活动。在任务要求稍稍高于平常时,你最能集中精神,你的表现也会优于平常。如果要求过低,你会觉得乏味;如果要求过高,你会产生焦虑。心流存在于乏味和焦虑之间的微妙地带。

关于心流,推荐你阅读《心流》《发现心流》两本书[留言可以分享PDF版本给你],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