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词叫做“证析”,你没听过吧?这当然是一个生造词汇,在它流行起来(可能性似乎不大)之前,这不是一个汉语词典里能够找到的术语。

“证析”是证析——大数据与基于证据的决策》的作者郑毅对英文单词analytics的翻译。不幸的是,在英文里,analytics看起来很眼熟、却也是在字典里找不到的一个新词。从构词法来说,analytics应该译为“分析学”;但在实践意义上,analytics又不像是一门学科,它主要是指商业上基于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例如,Competing on Analytics: The New Science of Winning这本书,中文译名叫做《数据分析竞争法: 企业赢之道》,等于把analytics译为数据分析法。在实践中,analytics通常直接称为“分析”或“分析方法”。

《证析》自称是关于analytics的第一部中文专著。按照作者的观点,analytics是基于证据、尤其是数字化证据进行决策的实践,以区别于那些基于经验、直觉、甚至胆识进行的决策。该书认为,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所能达到的深度、广度和潜力将是无可限量的。

中国人的专业著述,尤其是有一堆名人推荐的图书,通常都不是优秀的作品,甚至让人觉得买书的钱都花得冤枉。道理很简单:我们活得太累、太焦虑,没几个人能静下心来作点学问、搞点研究。尽管《证析》的推荐人没有一堆、只有田溯宁一人,也仍然算不得一本好书。(田博士和那位开复李博士一样,都是常年毁书不倦的家伙。)那为什么我要推荐它呢?因为与那些用网上素材“搭积木”的“专著”相比,它毕竟还是在较早的时间里提出了一些创见。

我觉得,《证析》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具有一定的框架完整性。《证析》涵盖了数据分析相关领域的主要知识与技能,按它的分类,共计包括十四项之多。虽然在一本书的篇幅里不可能全方位阐述所有内容,它仍然按照“应用+价值”的框架,尽可能让读者了解更多。

二、具有一定的理论底蕴。实践类著述往往容易流于内容罗列,而列表中的维度和相关性并不整齐。《证析》把内容界定为基于证据的决策,以此为基石来讨论数据分析方法与价值,这不是简单地做了几个ETL项目或BI应用、接触过几天数据仓库的人能够写得出来的。

三、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性。《证析》作者是实践派,他没有试图以学究的风格进行抽象讨论,而是充分发挥自己从事BI和数据挖掘分析的项目经验,介绍了“证析”在客户分析等领域的应用案例,从行文的详实程度和逻辑的严密上看,是值得后来者借鉴参考的。

证析